首页 头条 时政要闻 乡村振兴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艺术博览 地方要闻

地方要闻

旗下栏目:

风景旖旎生态优 不负山水不负城——美丽中国建设昭通实践长卷正在徐徐绘就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母世权  发布时间:2025-01-10
摘要:云南省昭通市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境内共有长江干支流 393 条,是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源头防线和建设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主战场,生态地位突出、功能特殊。 近年来,昭通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走深走实两化路,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扛牢源头责任

  云南省昭通市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境内共有长江干支流 393 条,是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源头防线和建设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主战场,生态地位突出、功能特殊。

近年来,昭通市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走深走实“两化”路,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扛牢源头责任,增强上游担当,着力在保护治理上下硬功、在产业转型上做文章、在水质提升上出实招。

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城美人和的生态画卷正在昭通大地徐徐绘就。

昭通市省耕公园如诗如画。

统筹谋划抓治理,倾力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高位推动绘蓝图

优化发展思路。昭通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市之要事”,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在“十二五”时期提出“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思路;“十三五”时期,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市“六大战略”之一高位推进;“十四五”进一步拓展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内涵,将其调整优化为“生态优先”战略持续推进实施。2023年把生态安全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三条底线”之一守牢守实。

加强组织领导。调整优化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议事机构。市委书记、市长率先垂范,系统谋划、研究、部署、督导生态环境保护,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市级相关部门各负其责,认真履职,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大对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投入力度。各县(市、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把生态保护治理作为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民生工程予以推进。乡、村两级强化宣传教育,充分发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生态保护治理的决策部署。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落实、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注重规划引领。编制《昭通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昭通市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规划》等专项规划,为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具体路径。出台《昭通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昭通市乡村清洁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明确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思路、路径和保障。据统计,仅“十四五”以来,全市已累计投入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资金358亿元。

赤水河源头山清水秀。

●治理污染优环境

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澄澈的河流、青翠的山峦……这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生活环境。

昭通市相继印发《昭通市污染防治攻坚战9个标志性战役2024年重点任务清单》等多个文件,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除尘净气天更蓝。以细颗粒物和臭氧控制为主线,强化源头管控和区域协同治理,实施冬春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成立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联防联控专班,建立定期会商、月通报等工作机制,有效应对污染天气。督促镇雄、威信两家火电厂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昭阳区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7年保持99%以上,2022年实现有监测数据以来首次达到100%,2024年PM2.5平均浓度为22.7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下降了29%;其他县市空气质量稳定向好。

截污治污水更清。“通过全县上下坚持不懈共同努力,纵贯威信县城的赤水河一级支流扎西河水质已从2020年底的劣Ⅴ类提升到2023年底的Ⅲ类,这块治水最难啃的硬骨头终于被啃下来了。”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威信分局魏仁贵介绍。

持续开展“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河湖“清四乱”等专项行动。全面实施中心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渔洞水库水环境保护治理等项目,统筹推进以“三江四河一库”(金沙江、横江、牛栏江,洒渔河、洛泽河、关河、赤水河,渔洞水库)为重点的水环境保护治理。2024年,昭鲁河石牛口断面水质提升到Ⅲ类,首次达到优良水体标准,14个国控断面、22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首次全部达到100%。50个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昭通市水环境质量成为云南省唯一连续4年进入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前30位的州市。2023年及2024年1月—9月,昭通国控、省控地表水环境质量在全省16个州(市)中位列第一。

综合施策土更净。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实施农用地土壤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治理。开展固体废物治理,尾矿库、工业固废、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历史遗留硫磺废渣等治理成效明显。城市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达100%。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可控。

一江碧水出云南。

生态为民提质效,集中解决一批突出问题

●聚焦弱项补短板

由于历史等原因,生活“两污”处置一直是困扰历届昭通市委、市政府的一块“心病”,历次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均不同程度指出昭通生活“两污”处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城乡“两污”设施持续完善。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系统谋划,全力补齐城乡“两污”短板,累计建成城市(县城)生活垃圾处置设施16座,实现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全覆盖,生活垃圾处理率达100%。累计建成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16座、排放标准为一级A类;累计建成排水管网2272.1公里,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8.53%。昭阳区三善堂垃圾填埋场环境问题实现由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负面典型案例”向整改成效明显的“正面典型案例”的蝶变。

农村“两污”处置步伐加快。累计建成乡镇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51座、垃圾中转站40个,购置垃圾清运车389辆,覆盖130个乡镇镇区和11562个村庄。印发《昭通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5年)》,探索形成纳管、集中收集处理、集中资源化利用、分散资源化利用4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2024年累计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亿元,新增81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完成691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提高到54.67%,较2023年提高9.9个百分点。

铜锣坝国家森林公园风光秀丽。

●精细管控除隐患

优化执法方式提效能。昭通市生态环境局探索实行事前宣传、事前提醒、事前预警、监管督办、验收销号、回头检查“六项机制”,守法宣传和执法服务相结合,将31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加强对企业治污的监督帮扶,因地制宜督促整改,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共办理行政处罚案件129件(其中对110件案件进行了从轻处罚),罚款1331.22万元,同比下降66.76%,执法效能全面提升,实现监管执法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以小见大解民忧。扎实开展“生态为民”行动,特别是2024年从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期间群众投诉举报问题中选取7件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作为“生态为民”行动重点事项,多措并举推动问题整改,提升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风险隐患抓整改。与各级各类督察检查反馈问题整改相结合,建立生态环境隐患排查整治、交办督办、验收销号机制。通过常态化排查整治和日常监管,全市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呈现越来越少、越来越小的良好态势,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期间曝光的4个云南省典型案例均未涉及昭通。中央、省级历次督察反馈涉及昭通的239个问题(不含2024年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已完成整改211个、正在整改28个,完成率88%;交办的832件群众投诉举报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

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秋小草坝。

保护发展两促进,加快拓宽一批富民路径

●“优”绿色营商环境

“十分感谢生态环境部门给予我们的指导和帮助,多次开展现场帮扶,为我们解决了难题,环评批复和排污许可证拿到的时间也比想象的快,推动了项目及时落地投产。”日前,在昭通市“市民之家”服务大厅,昭通盘河酒业有限公司将一面“廉洁高效优服务 纾难解困促发展”的锦旗送到昭通市生态环境局。

优化服务助力审批“加速跑”。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印发《昭通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方案(2023年)》,严格“三线一单”管控要求,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减少新污染源产生。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一个清单强调度、一个专班强保障、一线调研强服务“三个一”工作机制,切实做到靠前服务、专班帮扶、容缺受理、压缩时限、提高质效,变“串联办理”为“并联办理”,全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累计完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和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13700余个,核发和登记排污许可证4500余家。

赤水河流域鸡鸣三省风和日丽。

●“聚”产业升级动能

点燃绿色能源产业“新引擎”。大力培育发展绿色硅铝、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产业集群,合盛硅业、旗滨光伏、新安化工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全省第一块光伏玻璃在昭下线,点燃昭通经济“新引擎”。依托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大电站清洁能源基地,大力发展金沙江下游“风光水储一体化”,全市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2215万千瓦,占总装机规模2455万千瓦的90.2%。加快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建成充电桩1965个,充电枪3038把,实现市、县、乡三级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全覆盖。

开辟生态价值转化“快车道”。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力推进水富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同步在赤水河流域镇雄县、威信县启动建设工作。目前,水富市区域公共品牌“水港富地”已正式发布,进一步激发绿色动能、释放生态红利,推动地方生态旅游康养产业、高原特色农业崛起。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鸡公山壮丽云海。

巩固成果重长远,建立健全一批长效机制

●守正创新树典范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近年来,昭通市面临的保护与发展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市委、市政府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举全市之力推动生态环境实现从“脆弱到宜人”的历史性逆转。

执好生态领域改革之笔。为巩固提升保护治理成效,昭通市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革,累计出台和完成了150余项改革事项,生态和发展红利持续释放,实现了从单一制度到初步构建制度体系的转变。生态补偿、河(湖)长制、农田水利改革、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生物多样性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离任审计、生态损害赔偿等一批具有突破性、标志性的制度相继建立和推行。

“赤水河实践”行稳致远。推动签订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昭通共识》;建立健全赤水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第一轮协议昭通市共获得1.8亿元补偿资金;第二轮跨省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于2023年初签订,补偿资金从第一轮每年补偿6000万元提高到9000万元,增幅达50%,补偿期限从第一轮的3年延长到5年。目前,正在推进相关项目建设,赤水河流域内生态环保设施持续完善,赤水河(昭通段)出省国控断面水美丽中国建设昭通实践长卷正在徐徐绘就质稳定保持在Ⅱ类。

呵护群众“水缸”更加精细。建立昭通渔洞水库径流区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实施亚行贷款项目,推动径流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能力实现大提升,开展保护区划定科学研究。渔洞水库水质实现2020年以来连续5年未发生水华现象,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随着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等工程的相继实施和精细管护,全市20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让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绥江夫人坝春耕。

●生态优先造样板

当人们正在沉迷于欣赏雾凇奇观的时候,偶然从浩浩天地间传来几声咕嘎咕嘎悦耳的啼鸣,美丽的黑颈鹤从空中飞过,在大地上投下美丽身影,使得冬天的大山包顿时充满勃勃生机。2024年11月6日,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测到首批9只黑颈鹤降落在大海子湿地;2025年1月9日,越冬黑颈鹤数量已达到2200只左右。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绩斐然。划定实施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9个重点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受保护率达90%以上。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的34株野生巧家五针松得到精心呵护,并人工培育7000余株。赤水河流域(昭通段)鱼类资源由2020年的36种恢复至目前的43种。

生态示范建设蹄疾步稳。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33.55 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 21.3%,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地)由2011年的8个增加到23个,保护面积达248.4万亩,湿地面积稳定在43.71万亩以上。全市11个县(市、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稳定向好。印发《昭通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22—2030年)》,建设工作有序推进。累计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个,占全省10%,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赤水河(昭通段)于2023年10月被生态环境部评选为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该批次全国38个,云南省仅此1个)。

生态修复扎实有效。持续强化生态修复,累计修复矿山3700余亩,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386个、石漠化面积118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408平方公里、赤水河流域历史遗留硫磺冶炼废渣728万吨。累计清理整改和退出小水电站324座,特别是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赤水河流域17座小水电站全部拆除任务,入选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正面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学习。

绿美行动答卷亮眼。大力实施城乡绿美“十大专项行动”和“十大示范项目”,累计完成营造林527万亩、退耕还林322万亩、绿化美化1499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绿色正在点缀当代中国人的新梦想。身披绿色新装的昭通儿女将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凝聚美丽中国建设昭通实践的磅礴力量,深入推进“生态强市”建设,不断让“绿色生态”成为老百姓的“幸福不动产”。

本版供图:昭通市生态环境局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