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是海洋底栖动物的天堂,被誉为“海洋卫士”“海上森林”,在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公安机关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模式为引擎,构建起“打、防、管、控、建”五位一体生态警务体系,让红树林这道“海岸卫士”既成为生态屏障,更化作富民产业。 多元治理构建保护共同体 北海公安充分发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实战效能,依托“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模式和警情日研判机制,实行“一案一专班”模式,完善线索研判、案件会商、协同调查机制,深挖上下游犯罪链条,精准理清关系网络,联合开展落地抓捕、集中审讯、追根溯源等工作,切实提升打击质效。2024年以来,北海公安机关破获涉生态领域刑事案件2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52名,有力震慑涉生态领域违法犯罪活动。 “为强化对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我们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强化行刑无缝衔接,定期召开公检法司联席会议,制定出台执法操作意见,合力破解案件定性难、处理难等问题。”北海市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政委苏毅介绍。 同时,北海公安推行警务联动机制,着力打造立体化、信息化生态警务协同防控体系,对跨区域重大案件实行信息共享、线索共商、联合快侦,构建跨区域、跨部门“生态警务共同体”。 “生态义警”筑牢保护屏障 北海公安深化“河长+警长”“林长+警长”防护管护机制,积极探索“警务网格+林区网格”融合警务模式,“森林警长”“河湖警长”共45名,汇聚全市护林员、网格员、河道管理员等群防群治力量685名,组建“生态义警”队,确保生态警务工作专人抓、专业抓、专心抓,进一步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此外,北海公安布建生态警务联勤站、融合社区警务室,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协同开展联勤执法巡查、涉生态矛盾纠纷调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2024年以来,北海公安机关开展联合执法16次,化解涉生态纠纷11起,发放生态保护宣传资料2万余份。 数字赋能提升巡查效率 在合浦县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连绵成片的红树林长势喜人。这片海上森林是候鸟的美丽家园,保护区监测记录到的鸟类达245种。 为了更好地守护这一片“候鸟天堂”,合浦公安突出智治协同,依托数字生态警务中心,搭建扁平化指挥调度模块。“如今一名民警、一台警用无人机、一面大屏幕就能完成对山口红树林湿地以及周边林地的巡视,警力投入少,巡逻效率大大增加。”在合浦县的山口红树林生态警务室,民警正聚精会神观察屏幕中湿地的动态。 结合智慧警务建设,合浦公安将巡查向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延伸,依托科技平台,通过警务室整合辖区生态区管委会、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前端设备,在重点保护区、重要水域林区、景区景点等建立相关数据平台,加强对生态保护区内违法犯罪行为前端探测,实现“态势一网感知、联勤一键响应、风险一体管控、执法一链贯通”。 生态红利助力乡村振兴 生态改善催生新兴业态。村民王婶将自家老宅改造成“红树林民宿”,旺季一房难求。返乡青年创办“滩涂寻宝”生态研学项目,带动20余人就业。 为守护好生态环境“金名片”,北海公安依托综治网格体系,将溪流河湖、竹林水稻、古桥等自然资源,以及村干部、网格员和巡逻队等群防群治力量标记在图上,建立一图指挥、一图展示、一图响应。织密重要生态区位、重点生态部位感知安全网,实现“步巡+车巡+无人机巡”联巡机制,形成“空地一体、人机合一、全域覆盖”生态保护安全屏障。 “红树林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富民产业。”北海市公安局副局长戴宏强表示,北海公安将持续深化“生态警务”模式,让“绿色银行”释放更多红利。如今,归港渔船与翱翔白鹭构成的和谐画卷,正成为北海公安护航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