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地方要闻

旗下栏目:

28条农村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德阳农村环境“换新颜”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王小玲 简克灵 林辉  发布时间:2025-04-16
摘要:走在四川省德阳绵竹市年画村,只见东湖湿地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游客驻足游玩。曾经,这里湖水黑臭、周围一片萧条凋零,阵阵恶臭让人避之不及。 近日,记者从德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全市28条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并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80%提升至84%。

走在四川省德阳绵竹市年画村,只见东湖湿地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游客驻足游玩。曾经,这里湖水黑臭、周围一片萧条凋零,阵阵恶臭让人避之不及。

近日,记者从德阳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全市28条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并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80%提升至84%。

德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仁政说,近年来,德阳市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推进”的治理思路,通过系统施策、集中攻坚,深入推进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农村黑臭水体,实现村民房前屋后坑塘沟渠小环境治理和农村河湖大面积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图为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东湖治理对比照。德阳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三类摸排”清家底,筑牢治理根基

曾经,德阳市民对中心城区黑臭水体反映强烈,称“黑水河、臭水河”已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经过不懈努力,2019年,德阳市以第三名的成绩入选“2019年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告一段落后,德阳市将主战场转移到了农村。”刘仁政说,为摸清黑臭水体底数,德阳市构建起由德阳市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属地乡镇协同配合的工作体系,对群众房前屋后500米范围内的沟渠、坑塘、河流开展三轮拉网式排查。

“经过排查,有28条农村黑臭水体需要进行综合治理,其中,国家级14条、省级14条,水域面积达16.4万平方米。”刘仁政透露,在全域范围内有500余水体,厘清共性污染源5类,即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种植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源等。

病因为何?为摸清问题症结,德阳市聘请中国科学院专家现场把脉问诊,经过实地踏勘、交流研讨等10余次,专家们深入分析黑臭水体治理难点,提出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水系连通四大治理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综合治理中还充分摸清了群众意愿。通过坚持田间地头、村落院坝等形式,德阳市走访农户300余户,征集治理意见、便民需求200余条,协调解决设施占地、青苗赔付等事项30余项,推进黑臭水体综合治理进度。

“三法施策”稳推进,提升治理成效

2023年是德阳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年。这一年,德阳市以全国第三的成绩入选2023年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

刘仁政说,基于前期治理完成的11条黑臭水体,德阳市决定以此为契机,采取分步法,分两个阶段梯次推进,到2024年末消除农村黑臭水体17条,治理水域面积14.1万平方米。“具体而言,按照先易后难原则,2023年开工17条,完成8条,2024年完成9条。”

同年3月,组织编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实施方案,对其余17条黑臭水体开展全面调查,综合分析黑臭成因,开展“一河一策”分类治理。

“在治理上,我们实施溯源法。”刘仁政解释说,德阳市优先选择成本低、易维护的治理工艺,针对生活污染源、农业面源、工业源等5源,因地制宜实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田间蓄存—灌溉利用—水量水质联合调控的治理措施。

比如,以在三星堆遗址辐射区的新黄桶堰为例,治理突出“调”,在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基础上,设置透水坝和节制闸门,促进水系联通、活水循环。

在农村聚居区的年画村沟渠,治理突出“修”,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新建生态净化湿地,加强对周边生活污染源净化,达到生态修复的效果。

基于农田聚集、灌溉用水量大的特点,在种植连片区的回水河,治理突出“蓄、用”,采用高效厌氧处理+田间蓄存+灌溉利用治理模式,实现就近农田灌溉资源化利用。

此外,德阳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成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60余座,分散式200座,配套污水管网3.68万米,清淤疏浚8.6万立方米,建设生态湿地2.47万平方米、生态护坡长度达1.01万米。

“三化管理”固成效,做到长治久清

为巩固治理成效,德阳市实行“运维一体化”,将运维费用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障年度运维费用近100万元。建立三方运维管理、镇村巡查、部门监督的一体化巡查机制。

“建立考核责任化,至关重要。”刘仁政说,德阳市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年度目标任务清单,考核区(市、县)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生态环境、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开展黑臭水体督导检查、绩效评价30余次,保障了治理进度和质量。

此外,为推进全民参与化,就地就近、以工代赈吸纳200余名村民参与治理,在村委公示治理过程和治理结果,接受村民监督,引导更多民间河长参与农村环保,助力建成44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