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逶迤,蜀水蜿蜒,长江、嘉陵江、岷江等水系如天然纽带,巧妙地编织起重庆与成都两地的生态脉络。 5年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号角吹响,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局与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城管局以“共饮一江水,同护一片天”的责任担当,立下绿色发展的坚定约定,开启了跨区域生态治理的深度协作。自此,两地从生态保护的“单兵突进”蝶变为区域协同的“协同作战”,以生态“含绿量”精心书写双城发展的“共富经”。 创新机制,构建联防联控新范式 在重庆市高新区金凤湖畔,金凤湖水库工程正热火朝天的建设着。该水库是以防洪、生态补水为主,兼顾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小型水利工程,水面面积约2100亩,对标成都高新区的兴隆湖。 未来即将面对湖泊的保护与治理,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局已向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城管局多次“取经”,经验共享、良好互动,来源于双方在2020年签订的《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合作协议》(以下简称协议)。 “搭建起了‘政策共商、数据共享、问题共解’ 的立体化协作平台。”重庆高新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小龙告诉记者,两区在签订协议后,迅速组建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推进工作组,专注于共同研究区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关键重大问题,在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治理的学习交流、环境信用共享、联合应急演练以及联动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果,并为跨区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筑牢了根基。 在大气污染防治、流域共治、行政审批等12个重点领域构建定期会商机制。2024年召开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交流会上,双方围绕环评审批“跨省通办”、臭氧污染协同防控、黑臭水体长效治理等专题展开深度研讨,形成了数十项可复制的经验清单,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生态治理提供了“成渝方案”。 机制的创新还体现在双方共同推行企业环境信用“跨域互认” 机制,两地推动212家企业环境信用结果实现共享,将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嵌入行政许可、金融授信、项目招投标等18个应用场景,建立“守信企业绿色通道”和“失信企业联合惩戒”的制度,真正形成“一处失信、两地受限”的震慑效应,破解了长期存在的“违法成本低”困局。 2023年联合开展的梁滩河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成为两地区域生态环境应急协作的标志性事件。两地整合环境监测、物资储备、专家智库等资源,构建“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后期修复”的全链条联动机制。演练中,两地应急指挥系统实时数据互通,实现跨省界污染事件的“黄金时间”响应,进一步强化了两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双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在双方深度交流合作的推动下,重庆高新区梁滩河市级考核断面水质均值从劣V类稳步提升至Ⅳ类,3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五年始终保持100%,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改善,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五年达标,且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成都高新区的三个市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PM2.5 浓度为32微克每立方米,年均浓度首次达到环境空气质量国家二级标准。 绿色理念,绘就全民共治同心圆 在重庆高新区,历经治理的梁滩河水质显著改善,如今河水清澈,岸边绿树摇曳。同样,在成都高新区,锦城湖公园经过生态修复后,生态系统更加完备,生物多样性更为丰富。公园内鸟类的种类与数量明显增多,吸引了大批摄影爱好者前来捕捉精彩瞬间,生态景观与人文体验深度融合。 生态治理的最终成果,理应切实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绿色福祉触手可及。 生态环境的改善绝非仅仅是有关部门的“独奏曲”,更应成为每一位市民内心秉持的理念与共同愿景。两地高新区生态环境部门连续4年开展“成渝联动・绿色高新”主题宣传活动,成功在成渝两地人民心中串联起环保共识的“同心圆”。 2021年,两地首次以“六五环境日”为契机,精心打造“成渝联动・绿色高新”品牌活动,开展了成渝两地摄影比赛、少儿绘画比赛、21 天打卡环保行动、环保课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2022年,两地再次延续该主题,共同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公益系列直播活动,并共同发起“点亮双城”线上活动,积极鼓励成渝两地市民线上加入“绿色生态圈”的倡议活动,成功营造出同爱同守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2023年,两地联动开展主题宣传活动,采用云端共享、双城联动的直播方式,吸引了两地 11 万余人次线上观看。2024年,还开展“成渝两地高新区生态摄影及短视频大赛”“成渝联动绘生态画卷”活动,向公众广泛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未来,成渝两地高新区生态环境局将持续深化合作,在现有良好基础上,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陈小龙也向记者表示,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两地生态环境部门将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携手共同应对臭氧、PM2.5等复合型污染,致力于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让蓝天白云成为日常的生活背景。此外,两地还将在生态环保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合作,大力推动环保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共治共享,公众参与与社会治理样本 事实上,成渝两地高新区的协同创新也是川渝地区生态共治共享的一个缩影。如今,双城生态环保领域的跨行政区域、跨部门、全民参与、科技为先的数据治理体系已得到广泛运用。川渝两地共治的起点是两地生态环保部门联手,切实解决因行政分割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根本目的,则是要共同构建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以川渝跨界河流铜钵河的治理为例,该流域曾经因川渝两省市确定的水环境功能不一致,管理标准不统一,在水流域环境治理深度、广度上有差距,治污设施有短板,水污染问题严重。如今通过共治,打造出“百里画廊”生态文旅走廊,通过植入智慧农业、滨水休闲等业态,带动沿线12个乡镇形成绿色产业集群,从“两不管”到“共同管”,铜钵河彻底凤凰涅槃。 2023年9月底,川渝治水的经验被国家发改委面向全国推广。数据显示,川渝共治5年,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23条跨界河流国考断面2024年首次全部达标。 在治气方面,川渝地区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引擎,其大气污染治理面临复杂的地理条件、产业结构及污染物跨区域传输等挑战。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目标,建立跨区域环境标准统一机制。 同时,成渝大气污染防治联合办公室成立,统筹两地生态环境、交通、住建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政策与规划的一体化让成渝两地大气污染共治成为可能。两地还共同推动《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重庆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增设跨区域污染应急响应、联合执法等条款。2025年2月,由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和重庆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申报的生态环境部成渝地区复杂地形大气污染成因与防控重点实验室正式获得生态环境部批准建设,也标志着川渝大气污染防控迎来新的里程碑。 川渝联手共治,其模式最大的借鉴意义在于,打破行政壁垒,以“精准溯源、协同减排、智慧监管”为链条,为跨省市复合型污染治理提供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