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个项目享受“降级减负套餐”,合计节约编制费用500余万元,平均耗时缩短15—20天;34个企业点餐“多评合一”服务,审批耗时压缩50%,费用节约25%;助力309个建设项目快速落地,涉及投资额540亿元……近年来,浙江省衢州市持续构建为企服务生态圈,探索为企业提供集成化、多跨协同、一站式的生态环境全链条增值服务,助力企业减负降本,不断激发改革“蝶变”效应,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重大项目“换挡加速” 近日,在常山江航电枢纽项目一期工程航埠枢纽施工现场,河道旁,挖土机、渣土车来回穿梭,施工队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一期围堰拆除和二期围堰填筑工作。 “近期,我们刚完成左9孔泄洪闸水下部分的验收工作,预计今年7月常山段将进入全面施工。”航埠枢纽电站及泄洪闸工程项目负责人季志强告诉记者。 常山江航电枢纽项目是衢州市首个纳入经国务院批准规划的交通项目,是国家级水运通道钱塘江——浙赣运河航道的重要一环。建成后,能进一步完善钱塘江中上游高等级航道网、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还将提升常山现代物流、水能开发、生态环保、水文化景观等,推动沿岸“一城四片”协同发展,打造“千里钱塘江、最美在常山”的黄金水岸风光带和沿江产业经济带。 “为确保这一重点项目建设一开工就进入‘加速跑’,前期,得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完成初稿后,我局立即联系有关部门、技术评估单位及专家召开环评报告评审会,仅用1天时间完成技术评估,实现‘即报即评估’。”衢州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邱慧芳介绍。 2025年,衢州共87个项目列入省级“千项万亿”计划项目中,其中新建项目达30个。衢州市生态环境局强化环评要素服务保障,建立“动态跟踪+服务保障”千项万亿重大项目服务模式,推动项目“换挡加速”。 衢州市生态环境局建立重大项目台账,将委托环评、完成初稿、受理、批复4个阶段分解至具体月份,制定“三色预警”机制,红色预警项目重点跟进,黄色项目“材料预审辅导”,动态调整审批优先级;建立“一项目一专班”,在选址、环评、排污许可等环节提前介入,提供环保政策和技术指导;建立“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机制,对主要材料齐全、次要材料暂时缺少的重点项目,先予受理、先予审查。截至目前,已完成省级“千项万亿”工程项目环评豁免、审批、备案80个,环评审批完成率达92%。 环境许可“套餐”服务 环评审批工作是项目落地前期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助力经济发展的要素服务保障。如何既把好环评审批“源头管控关”,又做好“经济服务关”? “我局聚焦调研走访100多家企业,梳理出10项共性需求,打造环境许可‘事项整合、部门跨联、内容压减’全链条增值服务,破解涉环境许可事项分要素许可带来的多头审批、内容重叠困境,提升环境许可效率。”邱慧芳说。 衢州市生态环境局探索13项环境许可事项能合尽合,推出“陆域环评+辐射环评”“排污许可证+危废经营许可证”等组合式许可集成套餐,变“单事项逐个批”为“多事项合一批”。 日前,浙江先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医疗就搭上了政策“顺风车”,实现了医疗探测材料、器件及整机产业化项目环评与辐射环评同步审批,切实感受到了环境许可“套餐”服务带来的便利。 “工作人员主动帮我们盯紧手续办理各个环节,梳理审批流程,有效节省了环评报告编制时间和环评费用,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非常贴心。”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按照原先的审批模式,项目需要分别办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辐射环评审批。对此,衢州市生态环境局智造新城分局在企业决策立项阶段,就提前介入、主动服务。 “得知企业项目建设内容后,我们及时跟踪对接,提前指导企业同步开展建设项目和辐射项目环评编制工作,减少了重复的现场调查、监测和报告编制工作,环评编制费用减少40%,审批时间缩短50%。”衢州市生态环境局智造新城分局副局长曹立峰介绍。 此外,衢州市生态环境局还推出多跨联办、降级减负等“套餐”,变“部门多头审”为“部门联合审”,变“企业重复做”为“政府打包做”。针对入河排污口设置与涉河涉堤,环评与能评、安评等跨部门许可事项,探索召开一次专家评审会同步审核、同步评价,变企业多方报审为政府内部协调。探索无环评建设分布式光伏等5类建设项目、部分生物药品技改项目,23个开展“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试点园区实行建设项目环评降级管理。 变“事后罚”为“事前帮” 近日,浙江多力塑胶有限公司迎来一份特殊“礼包”——衢州市生态环境局柯城分局送上全市首张《温馨提醒单》。这张量身定制的《温馨提醒单》,将环评审批、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申请排污许可证等6项关键流程可视化呈现,让企业手持一单两册便能明确后续环保工作重点。 此举中,衢州生态环保服务“零跑腿”服务再升级——《温馨提醒单》主要是针对已取得环评批复的企业,根据企业环评文件和环保管理要求,梳理建设项目常见环保手续办理顺序流程图,同时将排污权交易、排污许可、环保验收等易错环节进行标注,并贴心附上排污许可登记、排污权交易操作手册,为企业扫除生态环保相关政策盲区,避免发生“无证排污”“未验先投”等违法行为。 从“企业跑腿”到“政策上门”,柯城分局还以“送货上门”的方式加强现场服务,由分管领导带领审批骨干变身“环保服务先锋队”,通过情景模拟、案例推演等方式,生动解析环保手续“流程图”。 这是衢州市以环境监管“暖心”服务,变“事后罚”为“事前帮”的一个缩影。目前,衢州市已建立生态环境、住建、经信等多部门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企业服务专员”提前介入,指导企业完成前期规划与材料准备,避免因政策不熟导致的反复整改。 衢州市还以数字赋能,助力惠企服务提质增效,搭建环境许可“一条链”提醒模块,归集生态环境、经信、营商等部门数字平台涉企信息,实现对项目审批、许可续证、“三同时”验收等高频违法事项“一条链”温馨提醒。同时,开发生态环境“问题巡查”APP,推进涉企检查“多项事合一查”,鼓励企业主动报送问题,实现问题“一站式”会诊、“全闭环”解决。截至目前,已帮助企业发现问题1481个、闭环解决1303个。 下一步,衢州市将持续推进环评许可增值服务,接轨民营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不断探索推进生态环境“一类事”改革和助力民营企业发展,以更多、更优的改革“硬招、实招”提升企业的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