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如酥,正值毛竹笋采挖季。走进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塘村乡上龙村的毛竹笋用林基地,映入眼帘的是成片青翠挺拔的毛竹,一个个壳薄、肉肥的毛竹笋破土而出。村民们正抢抓时节采挖竹笋,林间呈现出一片忙碌景象。不一会儿,一个个带着泥土气息的毛竹笋就被挖出,装进竹筐。一筐筐毛竹笋被运下山后,经过村民手工剥笋、清洗加工,便可发往全国各地。 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内容为主的林下经济,正日益成为促进安远山区群众增收致富,助力生态振兴的绿色引擎。 联农带农,做好“场村共建”大文章 “以前这个山没有人管理,现在林场叫我来种树,我种了30多天,赚了工资5000多块钱,等树长大的时候,我们还有分红。”日前,安远县高云山乡村民陈长萍告诉记者。 近年来,安远县积极探索创新,通过积极招商引资,引入龙头企业,成功打造“以竹代塑”特色农业示范区。通过向群众免费提供种苗,构建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体,带动周边农户踊跃投身种植。 安远县还将国有林场的资源、技术等优势,巧妙嵌入 “场村共建” 的发展蓝图之中,通过联农带农,林场与乡村齐心协力,稳步推进林业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共享绿色发展带来的成果。 “通过‘场村共建’,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建设笋竹两用林,推进‘以竹代塑’,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毛竹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我县竹产业综合产值达2.3亿元,让每一根毛竹成为撬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杠杆’。”安远县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林根告诉记者。 在高云山乡,植树造林工作在“场村共建”模式推动下开展得热火朝天。植树现场,山坡上人声鼎沸,参与植树的村民两人一组、三人一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村民们为家门口的“绿色银行”抓好干活时机。 横向发展,推动“林下经济”全覆盖 漫步在安远县塘村乡山间林路,茶香袅袅,茶树青葱。只见油茶林下,一垄垄赣州油茶树顺着山头蜿蜒伸展,村民们正忙碌地进行除草、施肥等林间管理工作。 安远县国土总面积为356万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99.2万亩,森林覆盖率82.72%。油茶是安远县传统的林业特色资源,历史悠久。 近年来,安远县牢牢把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重大历史机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稳步实施低产油茶林改造提升工作,推动全县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截至2024年7月底,安远县有老油茶林面积9.1万亩,2024年安远县新造油茶林0.74万亩,油茶改造0.22万亩,抚育提升0.1万亩。 老油茶林主要分布在塘村乡、双芫乡、龙布镇等北片乡镇。新发展高产油茶林面积多数为林农在黄龙病果园转产种植。通过实施改造提升,油茶林密度较为均匀、结构更加合理、产量效益逐步增大。2024年,全县年产茶油大约为1800吨,总产值约为1.85亿元。 “除了油茶,我们还种植森林药材2.18万亩,2024年收到各类申报主体申报省级森林药材补助项目0.5万亩。”赣州市安远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钟启河说。 目前,安远县较大面积种植的有草珊瑚4000亩,全县现有锥栗面积3.5万亩(其中野生米槠约3万亩,人工种植约5000亩)。 据了解,2019年,安远县乡村群众开始自发种植锥栗,目前挂果约3000亩,产量75万公斤,产值达1500万元。 “锥栗通过振动棒采摘,由小型剥壳机剥壳,鲜果主要销往广东、福建等地。”安远县林业局营林股长钟炜介绍。 安远县通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将昔日的荒山低产林改造成群众增收的“聚宝盆”。 政策加持,做好“农民增收”绿文章 “我们县强调要因地制宜推动生态强县、生态富民,发展林下经济,擦亮生态品牌,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赣州市安远生态环境局生态室谢剑说。 安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在加快新时代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了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集约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近年来,安远县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的联营带动作用,依托国有林场的人才、技术和资金优势,与行政村开展“场村共建”,发展油茶、毛竹、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林业特色产业。 安远县竹林面积11.2万亩,立竹蓄积量1239万根。过去,竹笋大多是村民自家食用,并没有产生规模经济效益。近年来,安远县持续在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制定《关于加快全县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行“企业+合作社”“林场+农户”的经营模式,巧用漫山翠竹资源,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毛竹产业,竹林面积逐渐增加,绿色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生态增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赢”局面。 “我们工厂一年收购新鲜竹笋大概有75万公斤,一般来说,5公斤到7公斤新鲜竹笋能加工出3公斤白笋,一年大概能产出75万斤的白笋,每公斤按市场价8元计算,年收入额600万元。”上龙村竹笋加工厂负责人尧春发说。 通过改进集体林地经营管理,安远县促进林地林木资源保值增值,助力村集体经济壮大、林农增收致富,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林间效益”正悄然成为撬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