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在《2025上海民生访谈》中提出,要建设“亲绿、滨水、田园、生境”四类生态空间,为市民创造可亲可近的美丽上海。 在打造“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亲绿”空间方面,截至去年底,全市各类公园已达973座,距离“千园之城”目标仅一步之遥。138家单位附属绿地拆除围墙对外开放,让市民共享绿色空间。 晏波介绍,上海正推进外环绿带和五个新城绿环建设。预计今年底将建成105公里外环绿道、50座环上公园及40座驿站,五个新城绿环计划到2027年底主脉主环全线贯通,届时“蓝绿交织”的生态环将成为市民骑行、散步的好去处。此外,17个千亩级和176个小微林地也将陆续开放,让“看得见走不进”的密林变身“可穿行的绿洲”。
外环林带 作为河网密布的城市,在滨水空间打造上,全市4.6万多条(个)河湖、超3万公里河道水质持续改善——徐汇区蒲汇塘从“臭河浜”变身“田林小滨江”,黄浦江、苏州河“一江一河”累计贯通超100公里,浦东新区陆家嘴水环形成12.5公里慢行亲水空间,青浦区与江苏吴江区共建的元荡湿地成为长三角生态共治典范……晏波介绍,2024年镇管以上河湖断面优Ⅲ类比例达90.0%,较2020年上升21.3个百分点。去年首批21条(个)美丽幸福河湖名单公布,今年计划推进建设105条(个)。 “美丽的乡村田园既是村民的幸福家园,也是城里人的‘诗和远方’。”晏波说。上海郊野乡村面积占全市超60%,近年来全市95%以上行政村完成了环境整治,建成了339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4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去青浦区岑卜村住民宿看萤火虫,到长兴岛露营观星,或去金山廊下镇体验草莓采摘,都是亲近田园野趣的好选择。”晏波表示,目前,上海的乡村正从“干净整洁有序”向“生态美丽宜居”蝶变,成为承载乡愁的生态空间。
青西郊野公园 在社区层面,生境花园作为超大城市生态治理创新模式,已经融入到市民生活中。长宁区已建成27座生境花园,还有项目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这些社区内的小微生态空间由居民共建共享,不仅提供休憩功能,更成为野生动物的城市栖息地,蝴蝶、蜜蜂甚至貉等动物“入驻”社区,成为生态和谐的生动注脚。“我们将出台社区生境花园建设技术导则和管理指南,在全市推广建设更多的生境花园。”晏波表示。
长宁生境花园 从“亲绿”到滨水,从田园到社区,晏波表示:“我们将努力为市民打造更多可亲近、可享受的优美生态空间,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生态环境带来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