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站点“精准化”溯源、科技装备“地毯式”排查、智管系统“全天候”研判……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为抓手,以“全周期监管”为理念,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筑牢“防”的堤坝,重拳出击守护“新昌蓝”。 日前,一架无人机飞过田野,绍兴市生态环境局新昌分局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巡田”工作。无人机时而飞行巡逻,时而盘旋取证,每当监控画面中出现秸秆焚烧现象时,工作人员便可轻松进行定位,拍照留证上传信息,并将相关情况交办给乡镇(街道)或执法人员,方便他们即刻前往处置。 “从发现焚烧点位,到工作人员前往处置,过程往往不超过30分钟,极大提高了管控效率,让秸秆焚烧现象得到有效监管。”绍兴市生态环境新昌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无人机具有机动性好、视野范围广的优势,有效弥补了人力巡查的不足,“人防+技防”织密大气环境质量监管“蓝天防线”。 在建工地是否存在扬尘污染?重点污染源企业是否在进行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过去,监测大气污染物需要工作人员逐个到达相关点位,再现场取样、现场检测数据。如今借助大气环境走航监测车,就能实现快速、精准巡查。走航车主要用于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走航监测,能够快速了解行驶区域污染物分布情况,全面掌握区域污染特征和污染变化情况。 “我们不定期进行走航,监测的主要污染源是PM2.5和VOCs。一旦发现异常数值,立刻进行排查,并联系相关部门。”绍兴市生态环境局新昌分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为强化执法装备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新昌分局定期组织开展走航车、无人机操作专项培训,常态化开展“走航车+无人机”空地双向巡查,地毯式排查重点区域扬尘、工业企业等主要污染源。今年以来,新增大气走航监测车1辆,开展走航50余次,巡查交办问题40余起。 同时,新昌县利用高清探头、联网监控等技术,开展大气污染监管小微站点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域空气质量检测网络,提升精细化管控水平,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装上智慧的“眼睛”。今年3月以来,市生态环境局新昌分局联合县大数据中心、公安局等部门,建设完成一期空气质量监测小微站点10个,并结合省控站点空气质量数据,精准分析PM2.5数据变化趋势,针对高值区域,通过巡查抽查精准追溯污染源头,截至目前,巡查发现并处置问题30余个。 此外,新昌持续健全“监测预警—分析研判—闭环处置”智慧监管机制,以网格精细化治理为基础,依托高空瞭望、“绍兴蓝天”等在线监测平台,实现扬尘、焚烧等重点领域全时段实时数据监测。同时,强化数据分析研判,整合省级、乡镇等不同层级空气质量站点数据,开展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制定针对性靶向措施,今年以来,共开展分析研判310余次,下发各类警示单、交办单20余份。 下一步,新昌县将加快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站建设,用好用活现代化科技资源和管理平台,持续提高精准分析、精细治污能力水平,推动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