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新形势下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出台并颁布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及《关于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工作方案》等文件,旨在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促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此背景下,需要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志愿服务更好地支撑与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顶层设计和协同合作。一方面,制定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清单。各地可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重点工作,结合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研究制定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清单,推动志愿服务供给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重点工作需要相匹配,提升服务质效。另外,要基于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清单,研究编制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实施方案,打造一批有社会影响力的、有显著成效的志愿服务品牌行动和项目,推动志愿服务工作有效支撑和服务国家战略。 另一方面,建立生态环境部门同社会工作部门等志愿服务相关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彼此在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共建共享、志愿服务时长和星级认定、志愿服务项目谋划设计和推动等方面的合作,为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规范管理,促进供需有效对接、保障志愿者合法权益提供支持。此外,多数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环保社会组织有专业、有基础,是推动和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建立定期交流沟通机制,有效引导社会组织及时了解政策和志愿服务需求,便于志愿服务进行经验交流、问题反馈、项目合作。 优化队伍建设和服务管理。一方面,发展培育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鼓励各地组建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联合会等行业组织。加强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扶持,通过政策引导、重点培育、项目资助等方式,建设一批枢纽型、支持型、社会影响力强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支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通过承接公共服务项目、积极参加公益创业和公益创投、争取政府补贴与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妥善解决志愿服务运营成本问题,增强组织造血功能。鼓励建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与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沟通交流平台,鼓励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为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便利。 另一方面,规范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各项制度,规范和推行注册管理、服务记录、交流培训、激励保障等制度,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的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依托便捷的信息平台,对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登记注册、项目发布、在线报名、时长记录、效果评价等进行线上管理,加强与全国、省级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互认,促进志愿服务供需对接。 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一方面,要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志愿服务激励体系,增强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在坚持精神鼓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等制度,完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价值激励互为补充的多元激励机制,把外在的制度和志愿者的内在动机相结合。积极选树志愿服务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优秀典型项目,加大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注重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增强志愿者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 另一方面,建立针对地方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成效的评估机制。紧扣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对地方志愿服务工作开展评价,为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提供改进支撑。此外,针对国内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和环保社会组织的工作开展评价。依托生态环境部直属事业单位或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其规范性和工作表现进行评价并公开评价结果,引导和鼓励各地对于排名靠前的社会组织给予志愿服务项目和资助倾斜。 作者单位: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公共管理学教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