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生态环境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 6 部门联合印发了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以下简称大比武)获奖集体和个人的通报,其中团体一等奖 4个,个人一等奖第一名 6个。此次大比武更加注重实战导向、青年培养和新技术应用,形成了学业务、练技术、提能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本报即日起开设“第三届监测大比武获奖集体和个人风采”栏目,进一步弘扬先进,树立标杆,激励生态环境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在奋进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上争先创优、建功立业。
图为山东代表队。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供图 “大比武让我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在应急监测的实战中我已经能够得心应手。”通过参加大比武,山东代表队队员刘红从应急监测的“小白”跻身到“技术能手”的专业人才队伍。 和刘红一样,荣获生态环境监测综合比武团体一等奖的山东代表队的多位选手告诉记者,通过备战训练和实战比赛,专业能力和水平都实现了新的突破。 面对未知的“高山” 唯有一步一个脚印 对于刘红而言,第一次参加大比武就站在不熟悉的赛道上,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她与同组的张靖瑜长期从事水环境监测工作,应急并非她们的强项。如何编制出可行又高效的应急方案?如何提高VOCs和石油监测的精度?如何将无人机操作从零基础提升到精准采样?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备赛的二人。 面对眼前的“高山”,唯有一步一个脚印。8月的盛夏,烈日炙烤大地。为了更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两人每天都在室外搭好帐篷,模拟应急监测设备使用条件。高温与蚊虫叮咬没有阻挡备赛的热情,每天特训七八个小时都是常态。夜深人静,帐篷里有时还闪烁着微弱的灯光。 “我们在做石油检测实验时,加标回收率一直不太理想。”回忆起熬夜备战的场景,张靖瑜告诉记者,找不出问题,那就像“解剖麻雀”一样,把整个实验流程拆解分析,逐级排查、逐个击破。最终,通过优化转移过程和萃取方式,原本不到80%的回收率提升到了90%以上。 无人机实操项目,速度是关键,这就离不开熟练的驾驶技术。“刚开始训练时,总担心操作失误,提心吊胆,反而一个不小心碰到树杈。”刘红说。“我们用大桶模拟水源,再操作无人机进行采样。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与‘桶’为伴,虽然还有提升空间,但如今也能轻松取样,并运用到日常监测工作中。” 懂技术,懂方法,不仅是做好应急监测的基础,更是做好生态环境各个监测项目的秘诀。对刘红和张靖瑜而言,这次比武经验早已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在不久前刚刚举行的应急演练中,作为水环境监测工作者,我还参与了方案编制工作。”刘红欣喜地告诉记者。 学无止境的 “老监测”也能学到新知识 作为一名“老监测人”,污染源监测组选手谷树茂同样在大比武中收获满满。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熟悉掌握数十种监测分析和仪器应用方法。但VR技术应用,对谷树茂来说是一项新的挑战:“监测技术逐步现代化、数字化,对我来说也是常学常新。这次比赛,让我更加认识到学无止境。研究入了迷,集训期间常常睡在办公室。” 同为污染源监测组的“战友”,宋长江将大比武看作一次切磋。“集训4个月,我们作为队友也会互相‘较劲’,比比谁测定更快,比比谁的监测方法更好。”他告诉记者,经过这次比赛,他对便携式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仪和非甲烷总烃分析仪两种先进监测设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为未来的实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方位、各要素、重实操,是本届大比武与以往最大的不同。5年前,作为保障人员参与过第二届大比武的主教练李恒庆同样感受颇深。为适应当下生态环境监测需要,本届大比武增设了污染源监测、应急监测和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涵盖了地表水、环境空气、废气、土壤等多个要素,使用的监测手段也更加数智化和现代化。 “此次大比武在污染源监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方面首次采用VR技术,应急监测还使用无人机在河道中现场采样,这既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对实际操作技能提出了更高、更严、更难的要求。”李恒庆告诉记者,获奖固然令人欣喜,但作为一名教练、作为一名监测人,他对选手们自身的成长更感欣慰。 此次大比武,磨炼了选手意志,提升了专业技能,锻炼了监测队伍,提振了山东省环境监测人员干事创业的激情,提升了全省环境监测业务水平和能力。 “发挥不畏艰险、勇挑重担、求真求实、默默奉献的监测精神”,“致力于更准、更快、更规范”,谈及未来的监测工作,选手们的回答掷地有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