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实现圆满收官是一场硬仗,既要面对长期积累形成的深层次问题,也要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各地务必争分夺秒,切实增强紧迫感,结合当地实际,采取有力举措,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过去一年,经过不懈努力,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比例87.2%,好于序时进度目标;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这些都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而且都是约束性指标,是“十四五”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需要在守牢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升治理成效,确保如期完成任务。从进度来看,也有少数指标存在完成难度较大甚至完不成的风险,需要下更大力气,拿出更多务实管用的办法。 要增强紧迫感,因为高质量实现“十四五”收官,不只是单纯的环保指标达标,更要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群众生态环境新期待上见实效。近年来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但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一些地方产业结构偏重、重污染企业偏多的问题依然没有改变,距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实现高质量收官,就是要在完成约束性指标的同时,充分发挥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化、引领和倒逼作用,以高水平保护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大力推动高新产业发展的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实现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衡量“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成效的重要标尺之一。这些年来,各地在重污染天气消除、黑臭水体治理,以及噪声、餐饮油烟、恶臭等投诉较多问题的解决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群众的期盼还有距离。实现“十四五”高质量收官,不仅要有好看的数据,还要让群众“急难愁盼”的环境问题及时得到解决,让群众通过眼之所见、鼻之所闻、耳之所听,切身体验到生态环境的改善。 要增强紧迫感,因为高质量实现“十四五”收官,还需要在重点任务、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成效还不够稳固,而且进一步改善的难度加大。随着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深水区,主要污染物协同减排难度大,超标排放、环保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等问题突出;一些地方污水收集不到位、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依然严重;历史堆存的大宗工业固废还未彻底解决,“新三样”固废问题又逐渐凸显;一些地方搞虚假整改、表面整改,使得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由于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统筹发展和保护的压力比较大。有的地方和企业可能会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削弱环保力度,减少相关投入,导致环境治理项目推进缓慢、已建成项目的运行得不到有效保障,有的地方还可能放松环境监管要求。同时,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仍是在中低水平上的提升,距离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需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积极作为,形成更多标志性成果,不断提升环境质量水平。 要增强紧迫感,因为距离“十四五”收官之时仅剩不到一年时间,任务重、难度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涉及面广,治理设施建设需要时间,一些污染治理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需要时间的积累。因此,务必打好提前量,重点工程要尽早开工,紧盯时间节点,合理倒排工期;重点难点工作要“一把手”亲自抓,要把困难挑战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政策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点,不能等到了年底再搞突击。要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分析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创新思路、举措;对已经取得的成绩也不能沾沾自喜,要毫不懈怠,继续巩固扩大成效,向更高水平进发。 开年就开跑,起步即冲刺。收官之年是决胜之年,我们必须拿出只争朝夕的劲头,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系统推进相关工作,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