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加强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 过去数十年间,我国固体废物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垃圾焚烧、填埋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随着新污染物的不断涌现和环境风险的持续累积,传统的治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必须以系统思维重构治理体系,推动治理方式向全过程管控、多元共治、主动防控转变。 新污染物的治理是当前固体废物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微塑料、全氟化合物、抗生素耐药基因等新型污染物,正在通过固体废物处理环节进入生态环境。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必须构建起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突破传统的末端治理模式,向源头防控转型。通过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动产品设计生态化,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产生。对含有新污染物的危险废物、固体废物等,要加强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监管,采用先进技术防止二次污染。 加大科研力度,推动资源化利用。资源化利用是固体废物治理的重要方向,通过技术创新将固体废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既能减少环境压力,又能创造经济价值。例如,厨余垃圾可通过生物处理转化为有机肥,建筑垃圾可再生产为建材,废电路板的有序拆解可以提高金属、塑料等不同材料的回收利用率。 加强部门协作,建立协同治理机制。政府要加强监管,推动企业落实环境责任,鼓励公众参与监督,构建多元共治格局。从而,积极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共识。 固体废物综合治理以及资源化利用,不仅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将固体废物从“负担”转化为“资源”,既是对传统线性经济模式的革新,也是迈向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这一转变不仅关乎环境保护,更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和社会价值。为此,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协同发力,构建现代化的固体废物治理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