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无废日之际,我国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宣传了垃圾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的积极进展。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聚集地,产废量大,也是无废社会建设的重点所在。当前,“无废城市”建设正从“建设”向“建成”过渡,在不断提升废弃物治理能力的同时,全社会共同参与,从源头上削减垃圾废弃物产生无疑是治本之道。 2022年联合国第七十七届会议宣布每年的3月30日为“国际零废物日”(国内一般称为“国际无废日”),旨在促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支持社会向循环经济转变。同时,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固体废物治理,不仅有助于将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降至最低,还有助于水、气、土环境污染治理协同推进,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据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分析,通过提升城市、工业、农业和建筑等4类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水平,可以实现碳排放减量13.7%—45.2%(平均达27.6%)。 在各地的宣传活动中,陕西省展示了三年来的成果,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核心,创建“无废细胞”800余个,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98家、绿色工业园区10个;山东省已有9个城市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累计培育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江西则公布了35个“无废城市”建设实践典型案例,涵盖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农业固废治理、社会共建等9个类型,标志着江西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此外,四川省成都市明确了“无废城市”建设目标,提出到2025年底健全23个制度体系,建设1500个“无废细胞”工程,其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2%等。 事实上,自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来,我国“无废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十四五”期间,全国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计划建设3700余项工程项目,投资超过1万亿元。 “垃圾围城”曾是城市垃圾处理的棘手难题。加强垃圾废弃物综合治理,全社会参与“无废城市”建设,不仅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篇章。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60%,到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目前,距离目标仍有不小差距。 作为社会一分子的每一个人,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做光盘行动的践行者、参与废弃物分类和回收都是建设无废社会力所能及的日常行动,培养“无废习惯”、形成“无废文化”,共同努力从源头减少垃圾废弃物的产生,是建成无废城市的最重要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