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出台以来,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快速启动、全面部署落实规范涉企检查的工作,明确涉企检查“红线”,杜绝违法违规检查,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以“合”为抓手,试行综合集成“无感”监管。南通市生态环境局先行先试行政检查综合集成监管,落实“扫码入企”,归集综合集成监管执法检查数据,推动检查计划可管控、监管任务可查询、案件流程可追溯、执法行为受监督。今年以来,组织编制并向综合集成监管平台上传涉企执法检查计划、集成监管事项清单,录入完善执法人员信息,健全平台的基础数据,开展各类涉企检查83次。综合集成监管平台对各项检查计划进行“云匹配”,自动合并短期内针对同一对象的检查计划,最大程度减少重复检查。企业通过企业端查询检查人员资格、检查内容和依据以及过往生态环境检查记录,生态环境监管部门可通过平台的执法端对行政检查行为开展全流程回溯监督,规范涉企行政检查。 以“效”为方向,广推数字技术赋能的新执法模式。全面推行非现场执法检查,完善自动监测监控设施线上管理功能。对排放量超许可等潜在风险,点对点实施提前预警,及时提醒企业从源头上消除违法风险。今年以来全市共完成非现场监管执法任务1744件,占总任务数84.54%,非现场监管执法任务数同比增长29.35%。本年内力争全市非现场执法数量占执法任务总数比例达到80%,执法方式彻底转变为以非现场执法为主。制定《南通市生态环境执法任务工单制管理办法》,推行“工单制”执法,除信访举报、突发应急事故、发现异常线索外,没有工单的执法人员不得自行开展行政检查,不随意增加检查对象,减少对企业的打扰。今年以来,全市共制定工单2113条,占标准执法记录数达99.06%。 以“人”为根本,厚植暖心的执法服务理念。牢固树立“在服务中监管,在监管中服务”的意识,推动“指导服务先行、执法关口前移”,每月开展“优化执法方式,助力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开展“邀约式”体检服务,以“企业下单、环保接单”的形式,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指导。开展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工作,今年以来对清单内的企业开展“体检式”现场帮扶127次,实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的差别化监管。今年以来走访服务“白名单”企业48家,化解问题21个。先后对全市53家“白名单”等相关企业组织开展“体检”,发现问题49个,下发指导意见书30份,提出指导意见48条。推行全过程说理式行政检查,提高行政检查说服力和公信力。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落实“一企一改”,对于检查发现的环境问题,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切合实际的整改建议,提供合理的整改时限,杜绝“一刀切”行政检查。 以“练”为关键,锻造“把脉问诊”的硬本领。制定年度生态环境系统执法练兵活动方案,全年度全员常态化开展“四季练兵”活动,邀请行政执法专家、环境执法尖兵等授课,开展体能训练、队列训练、行政案件庭审现场观摩、廉政警示教育等活动。优化调整尖兵培养方案,将执法尖兵培养融入专项帮扶检查、各类督查检查、案件规范办理等事项,通过技能比武、实战磨炼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执法人员“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的业务能力。综合运用数据筛选模块、自动巡检、智能预警等手段,主动发现和识别问题线索,提高问题线索质量,提升科学化开展行政检查的能力,增强行政检查精准性。 以“严”为标准,压实“刀刃向内”的监督责任。制定执法稽查工作方案,每年对不少于30%的派出机构开展日常执法稽查,将生态环境专项执法行动开展情况、污染源日常监管情况、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查处等纳入执法稽查的重点内容,对稽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各地整改闭环。每月开展规范涉企检查专项稽查,将“重复执法”“无效执法”“一刀切执法”“随意执法”等不规范的涉企检查行为纳入专项稽查的重点内容。每周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监督规范着装、文明执法情形,对稽查发现的问题在执法专报中进行通报,定期对问题的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着力提升案件办理质量,采取“一案一审一表”方式对每份案卷逐卷逐项审查,每周对下达行政处罚决定的案卷开展交叉评查,逐案评查、逐案交办、逐案整改督查,进一步提升行政处罚质量,杜绝随意处罚、随意查封扣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