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强调要以生产力要素的质态跃迁、深刻变革为基本内涵,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些要求本质地包含着生产力要素的生态转向和绿色转型。在这一系统性要素型生态变革中,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的主体性要素,在生产力跃迁中具有唯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其素养的跃升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他两种要素的优化,决定着新质生产力的生态互动。 因此,立足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旨归,笔者认为,应从素养提升的视角完善劳动者生态人格,推动新质生产力释放良好的生态效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崭新生产图景以及实现新质生产力从外部推动向内部驱动转变。 要完善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认知教育模式 要完善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认知教育模式,以求真的认知理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普及并完善劳动者在正式进入劳动场景之前的知识储备和价值认知。围绕学前幼儿开展自然生态感知教育,突出热爱自然、节约用物等环保习惯的培育;立足基础教育开设有关生态文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课程体系,从认知层面完善青少年的生态知识;围绕高等教育丰富生态环保知识的应用性学习,引导大学生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创新;通过继续教育强化公众对绿色理念的认同、环保技能的掌握。 靶向提升劳动者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相匹配的技能认知。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对于创新型劳动者而言,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大对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绿色科技的学习应用;新质生产力要求实现绿色化、低碳化的发展,对于知识型劳动者而言,重中之重就是要围绕碳捕获、碳存储、碳汇等开展深度研究,实现知识更新;新质生产力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对于技能型劳动者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对用能结构及生成工艺绿色转型的技能学习及开发。 持续加强劳动者在退出职业化劳动场景之后的知识更新。当劳动者剔除鲜明职业身份回归社会后,追求高品质生活仍是人生历程的主流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优美生态环境和优质生态产品的提供,这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因此,加大离职后劳动者的拓展性生态教育、衍生性生态培育也很有必要。 要推进生态实践活动空间的全方位覆盖 要推进生态实践活动空间的全方位覆盖,以至善的实践理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最广泛的行动保障。 家庭空间是推动生态人格达到完善最不可或缺的一个场域。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私人属性比较鲜明,社会公开性相对有限,家庭空间由此成为生态化人格诉求最容易出现摇摆的场域。相当比例的个人或家庭虽然在公开场合高度重视行为的绿色化表达,如在外就餐主动践行“光盘行动”,但身处相对私密的家庭空间时却不能一以贯之,过度消费、高碳生活习惯难改。究其根源,这种反差性行为的出现与生态人格的不健全、不稳定密切相关。因此,家庭空间中劳动者生态人格的完善重在持久保持知与行的高度统一,根本性改变消费习惯,培养绿色消费的意识。 生产空间是促进劳动者生态人格完善的主阵地。在新质生产力的推进过程中,要鼓励劳动者更充分地发挥体现高度文明素养的主观能动性,从被动且简单的劳动参与转变为集劳动实践、生态审视及创新变革于一体的生态行为。对于新质生产力所强调的脱碳转型、降耗增效及可持续发展等要求,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要跳脱纯粹的被动参与身份,以鲜明的生态主张,主动审视劳动行为的生态性,主动承担起改造反生态实践的责任,真正彰显劳动者主体的生态驱动价值。 社会空间也是完善劳动者生态人格的重要单元。政府要积极出台更多有效引导行业实现生产绿色化、低碳化的政策,以引领社会发展风向标的生态化转型,进而通过政策的有效落实积极引导劳动者实现生态人格的完善。企业可以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双重方式促进劳动者自觉提升个人生态素养,并引导劳动者主动融入企业的绿色转型升级之中,形成企业内部的良性循环。社区要广泛组织开展有关生态环保的公益活动,达到强化劳动者生态意识的效果。要加大环保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健康发展,以多样态的社会性生态关怀带动劳动者生态人格的完善。 要充分发挥外部环境的全要素规范引领 要充分发挥外部环境的全要素规范引领,以臻美的规则理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环境保障。 首先,要通过建立健全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的有形约束,进而内在影响劳动者的人格涵育。当生态人格尚未成为普遍的人格特质或呈现不稳定状态时,可以通过构建一些强制性制度实现局面的根本性扭转。如建立完备的绿色评价或信用体系,将行为结果的生态化程度与其他日常活动建立起紧密联系,让具有高度生态自觉的劳动者得以被清晰识别,并让他们享有更多的社会福利或优惠政策;反之,对于生态自觉较差甚至行为恶劣的劳动者给予严重惩戒。当生态人格逐渐成为全社会普遍崇尚的人格特质时,强制性制度可以逐渐转化为选择性制度,以更加自发自觉的逻辑促进人格的完善。 其次,要以传承发展优秀生态文化作为常态牵引,逐渐熏陶渗透促进人格的生态化完善。营造绿色家风,达成勤俭节约的家庭共识,形成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绿色细胞。培育企业生态文化,从文化认同、生产规章、制度要求等方面时刻滋养劳动者的生态涵养。培育浓厚的社会生态文化氛围,以推进新时代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夯实生态文学的根基、创新生态环境宣教工作模式、丰富生态文化产品形态等方式推动生态人格完善走向社会化。 此外,要通过便捷且多元的新型媒介做好制度、文化、信息等的传播和监督,以更鲜活更触动人心的方式作用于生态人格的塑造。充分借助新型媒介平台广泛开展生态环保宣传,不仅包括科普性知识的传播,还要加大对传统生态文化、最新生态政策和生态科技研究等相关内容的推送。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媒介的监督引导作用,通过曝光反面典型达到警示效果,进而推进生态人格的完善。 作者单位: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