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库总氮消减量平均为56.9%,总磷消减量平均为72%,入库水质类别达到Ⅲ类。与常规农作物种植相比,中药材生态种植的经济效益较普通农作物种植提高了34%!”日前,从湖北省十堰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他们在郧阳区安阳镇余咀村率先试点建设的100亩立体防控技术助力丘陵区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很好地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据了解,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每年向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输送近10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然而,库区周边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流失导致氮、磷浓度偏高,成为个别重点支沟水质波动的主要原因。 为有效破解这一问题,近年来,他们根据丘陵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和耕地以坡地为主的现实,合理安排作物布局,以养分循环利用为核心,开展了丘陵区农田面源污染立体防控技术。这项立体防控技术主要包括4个环节:坡地上部设置植物缓冲带削减水土流失,通过人工建设的乔灌花草结合的植物带,减少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拦截地表径流中的氮;坡地中部生态种植减肥增效,采用高矮搭配、间作、套作等高效生态模式,提高植物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化肥污染;坡地下部设置多级沟渠塘末端阻控,借助多级生态系统组合,拦截、吸附、转化由降雨径流带入的氮、磷等物质;坡地底部建设渗透式生物脱氮沟,通过反硝化作用净化淋溶氮。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结合区域农业面源污染大数据监管平台,构建“地+网”加持的丘陵区农田面源污染立体化防控技术,实现丘陵山区农田面源污染的全过程控制。 目前,这项立体防控技术已在湖北省等丘陵山区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支撑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20余条,该技术实现入河(湖)总氮总体削减56.9%,总磷总体削减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