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沙鸭,快来看。”阳春三月,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频频现身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蜀水湾洲段河面上,“沙鸥翔集、鱼翔浅底”的景观成为这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近年来,遂川县以河湖长制为基础,升级打造“源头防、地头管、山头养、岸头疏、户头引”的“五头护水”机制,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管理,织密水质安全网络,重塑“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风光。 源头防,正本清源严控污染 听潺潺溪流,品红色研学,赏生态美景,享休闲娱乐……漫步左溪河畔,一条“有颜值”“有内涵”“有故事”的美丽幸福河流映入眼帘。 作为生态旅游大县,遂川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流域综合规划,将遂川江及蜀水干流沿岸1000米、主要支流500米和水库保护范围内划为禁养区,推动工矿企业、畜禽养殖等污染源退城入园,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生。 与此同时,遂川深入开展河道采砂、畜禽养殖污染等14项专项治理,累计拆除涉河建筑物24处,整治非法采砂企业107家,关停禁养区内养猪场236家,从根源上减少水污染排放,保护水质安全。 地头管,田间湿地双重保护 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霄山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五斗江国家湿地公园……遂川境内自然湿地资源丰富,为确保区域内水储量、水质量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近年来,遂川县严守湿地保有量的底线,深入开展湿地资源整治及智慧湿地项目建设,推动湿地资源稳定增长。目前,全县湿地保有量达3295.77公顷,有效维护了水系生态安全。 除了湿地保护,遂川县还有效加强田间生态系统建设,深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肥种植等绿色农业技术,推动80%以上规模养殖场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减少化肥、农药对水体的污染。 山头养,以林护水筑牢屏障 巍巍罗霄山,叠耸南风面。作为林业大县,遂川县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9.13%。 然而,遂川县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积极践行“护水必先护山”理念,大力实施“林业+”工程,对遂川江、蜀水流域沿河两岸第一层山脊内森林进行封育,整体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县级森林公园等生态工程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十四五”规划以来,遂川县完成人工造林13.64万亩,纳入保护天然林83.16万亩、公益林89.14万亩,形成“清水下山、净水入库”的护山、护林、护土、护水良性循环。 岸头疏,河湖长制提档升级 健全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建立“掌上河湖”河长版APP巡河模式……遂川县全面推动河湖长制提档升级,实现从“河湖长制”到“河湖长治”再到“河湖常治”的“三级跳”。 截至目前,遂川县共落实县、乡、村三级河湖长371人,形成覆盖全县21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9座水库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 为让河湖长制“落地生根”,遂川县严格实行问题整改销号制度,大力推进遂川江、蜀水等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不断改善水环境。截至2月底,全县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地表水水质综合指数为3.3179。 户头引,全民参与留住乡愁 在遂川县,有两个民俗延续了百年。一是在衙前、五斗江一带,春节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往河里放生河鱼;另一个是每家嫁女都会带楠木苗做嫁妆,生了小孩要种植一棵楠木做纪念。 为进一步挖掘传统水文化,遂川县成立“河小青”“民间河长”“企业河长”等志愿者队伍,加强宣传引导,推进水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不断增强群众环保意识,摒弃倾倒垃圾、破坏生态环境等陋习。 此外,遂川县将水生态文明村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融入水生态文明、文化展示、保护措施落实,打造雩田镇、溪口村、鄢背村、衙前村等水生态文明示范村15个。 从“护水必先护山”的生态逻辑,到“全民全域护水”的实践创新,遂川县以“五头护水”为抓手,推动实现水环境从治理到蝶变、从保护到共享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