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果汁、咖啡……迅猛发展的现制饮品行业给消费者带去更多样的选择与美味,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一次性塑料包装垃圾。 “循环重用杯的推广,是塑料污染治理全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近日,在由广东省循环经济与资源利用协会、摆脱塑缚等联合主办的“循环重用杯,餐饮业创业新风口” 分享会上,广东省循环经济与资源利用协会总工程师傅智健指出,推广循环重用杯不仅是企业响应国家政策、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餐饮业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材料替代的预期环境效果不明显,源头减量是最优选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消费者在现制茶饮上的消耗量突破213.1亿杯,这些茶饮消费背后,伴随着约43.04万吨塑料垃圾的产生。这大致相当于21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型城市约4个月产生的塑料生活垃圾(以北京为例)。因此与外卖业态高度相关的新茶饮领域也成为塑料污染治理的重点之一。 在此背景下,我国新茶饮行业纷纷做出减塑行动。目前已有一些新茶饮、咖啡连锁品牌推出消费者携自带杯优惠活动,借此来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 “除自带杯外,新茶饮行业一个普遍的做法是材料替代。”环保组织“摆脱塑缚” 项目经理丁奕介绍,2020年,我国出台新的塑料污染治理政策,将源头减量政策扩展到塑料微珠添加、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淘汰等更多一次性塑料制品。茶饮企业把一次性塑料吸管替代成可降解的塑料吸管或纸吸管,也有些品牌将整个杯子和其他包装也进行可降解替代。 “目前,我们对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没有单独的分类收集系统。”丁奕坦言,这意味着,当我们使用完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后,它还是跟随其他垃圾一起进入到终端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这很难达到可降解塑料的预期环境效果。所以,相较材料替代,如何从源头减少一次性塑料垃圾更应关注。 而循环杯运用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丁奕认为,企业开展这项工作,一方面,需要政策驱动,如禁止或限制一次性塑料政策的出台,但这也有一个逐步发展过程,需循序渐进。以我国台湾省为例,2022年7月,开始规定所有的连锁便利店铺、速食店、超市都必须为消费者提供自带杯优惠;2023年,又规定连锁的便利商超须提供循环杯给消费者作为一个选项。2024年9月,开始全面禁止提供一次性塑料杯。 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ESG)也是开展试点的重要驱动力。丁奕介绍,企业布局可重用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企业的价值观、战略导向以及产品的服务模式。尤其是,目前国内一些茶饮品牌已纷纷上市、出海,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他们的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目标备受关注,实施减塑战略,有助于企业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引入循环杯已具基础设施优势,需多方协作破解推广难题 那现制饮品行业引入循环杯是否具有一定的基础优势呢?答案是肯定的。 丁奕介绍,2023年,他们对餐饮外卖可重用包装进行了研究,囊括了全球十个不同的案例,也有亲身去体验过各地设置的循环杯服务。 据研究与观察,我国在现制饮品行业引入循环杯具诸多优势:如国内已拥有许多重复使用系统或循环杯系统的基础设施,如普遍的移动支付、在共享经济时代得到发展的征信系统,消费者对循环杯的接受度也在逐渐提高。物流配送方面,即时配送的履约能力优势突出;智能外卖柜、智能回收机以及菜鸟驿站等智能设备和设施,也为逆向物流提供了重要的中间节点。 其次,我国物联网追踪技术相对成熟,进入AI时代后,AI也可助力循环杯模式发展。 “循环杯的商业模式背后有一套数据系统,无论是其循环次数,还是杯子的追踪都需数据支持。”丁奕表示,在这方面,AI可发挥很大作用,它不仅能精准预测杯子投放量、追踪循环次数,企业还能借助AI分析数据,洞察消费者行为。 此外,我国在杯子制造、技术应用等方面也具优势,而且茶饮企业一旦认可并采用循环杯模式,就不乏更多的创意体验。 虽有优势,但现制饮品行业推广循环杯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国内相关布局尚未形成。如一些基础设施目前还只是分散的点,未形成完整的网络和适合重复使用模式的布局,且服务、提供商也较少。 另一方面,缺少政策工具体现一次性使用的真实成本。“一次性杯子和餐具从原材料生产到丢弃、收集、回收和焚烧等全生命周期的真实环境成本,并未体现在杯子的售价中,目前一次性杯子的成本非常低。”丁奕表示。 这与陶朗集团亚洲区公共事务副总裁常新杰的观点不谋而合。常新杰认为,“推广循环杯最大阻力是循环模式的不经济性。”他表示,现有一次性模式下,一些成本是不透明、不明显的,消费者相对感受不到。比如废弃物治理成本由财政承担,没有将外部成本量化并纳入计算,导致循环杯相比一次性杯子在经济成本上不具优势。 此外,消费者对循环杯的卫生顾虑,也是其推广面临的挑战之一。 面对这些阻力,参会嘉宾表示,需要企业和政府以及环保组织等多方协作。 如针对循环模式不经济性的阻力,常新杰认为,需要政府牵头制定关键的制度工具,去推动变革。如建立生产者责任制度、征收再生塑料税等,使循环杯成本优势凸显,促进其推广。而在卫生方面,企业可通过数据透明化和专业消毒流程,确保重复使用包装的卫生和可持续性。 同时,多方协作加强面向公众的宣传,帮助消费者去破除一次性更卫生的迷思,以及一些劣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问题。另外,丁奕表示,未来想要实现循环杯从试点走向规模化,企业还要从提高循环杯的使用便利度和能见度、以及良好的体验感等方面多做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