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环保动态

旗下栏目:

中国科学家:预计5年内点亮第一盏“核聚变灯”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新华网  发布时间:2025-04-27
摘要:我相信,最迟到2030年,一定能让第一盏核聚变灯在中国点亮。4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好望角科学沙龙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大科学工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总指挥李建刚表示,他点亮聚变灯的愿景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作为

“我相信,最迟到2030年,一定能让第一盏‘核聚变灯’在中国点亮。”4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好望角科学沙龙”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大科学工程“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总指挥李建刚表示,他“点亮聚变灯”的愿景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作为一个科创融合公益活动,此次“好望角科学沙龙”以《核能双擎:裂变与聚变的协同创新》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学术界、产业界、资本界人士,共同研讨裂变(小型堆)与聚变的协同关系。李建刚院士分享了他从事可控核聚变研究的心路历程与未来展望。

好望角科学沙龙现场

核聚变反应即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在高温、高密度条件下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阳之所以发光放热,正是源于其内部不断进行的核聚变反应。“一旦实现聚变发电,一杯海水就能提供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为了实现聚变发电,李建刚自1982年起,便怀着对核聚变研究的执着追求,投身到位于安徽合肥的“科学岛”,开始了对“人造太阳”的研究和尝试,至今已超过40年。

2006年,他带领团队建成世界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近二十年来,EAST多次刷新世界记录,并在今年1月实现了1亿摄氏度1066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

目前,合肥正在建设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BEST装置将在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基础上,首次演示聚变能发电,引领燃烧等离子物理研究。李建刚在活动中表示,“我们预计将在2027年建成BEST装置,大家最迟会在2030年看到‘核聚变点亮的第一盏灯’。”

“人类的最终能源结构是一小部分的可再生能源,再加上大部分的聚变能。”在李建刚看来,核聚变发电有燃料无限、零碳排放、固有安全性三大优势。聚变反应燃料的氘取自于海水,反应产物仅为氦气和中子,并且没有堆芯熔毁风险,可以随时终止反应。因此,聚变发电能够很好地实现能源调峰,并保障能源安全。

“好望角科学沙龙”由中科创星发起,东壁科技数据、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联合主办,旨在围绕前沿技术领域,搭建以跨界交流为特色的公益性科创社区,推动未来技术、未来产业的融合发展。前两期分别围绕量子计算和“RISC-V芯片”主题,举办了交流活动。本期“好望角科学沙龙”,共聚集了包括核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科技企业创始人、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等在内的70多位参与人员,共同探讨核能从科学研究到商业应用的进展与前景。

圆桌交流环节,李建刚与核能领域专家田佳树、翌曦科技创始人金之俭、星能玄光创始人孙玄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晓晶、未来产业基金总经理魏凡杰、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就核能创新生态构建、裂变与聚变的协同创新、核聚变商业化与投资逻辑等话题,进行共同探讨。李建刚表示,国际社会将聚变能发电视为破解能源困境的重要路径,各国都在推动加速其从科研迈向商业化的进程。聚变技术不光是未来发电的希望,而且技术外溢效应显著,过去几年超导、加热、诊断等聚变相关技术用到了国民经济上,实现了很好的“沿途下蛋”。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