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环保动态

旗下栏目:

宁波让“沉睡”资金变流动“绿色银行”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应磊 蔡迪 黄鑫 王雯  发布时间:2025-04-28
摘要:一场公益损害赔偿+普惠式兑付合作机制框架协议签约仪式近日在浙江宁波海曙区举行。两份生态产品交易协议当场签订,约15万元的公益损害赔偿金实现生态价值向共富动能的转化。这也是宁波实现政府、司法、市场三方携手,让沉睡资金变流动绿色银行的积极探索。

一场“公益损害赔偿+普惠式兑付”合作机制框架协议签约仪式近日在浙江宁波海曙区举行。两份生态产品交易协议当场签订,约15万元的公益损害赔偿金实现“生态价值”向“共富动能”的转化。这也是宁波实现政府、司法、市场三方携手,让“沉睡”资金变流动“绿色银行”的积极探索。

为何要建立该机制?公益损害赔偿金从何而来?海曙区森林覆盖率达49.8%,拥有四明山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它山堰古水利工程等生态瑰宝,但生态资源长期面临“难计量、难交易、难变现”的困境。

“根据过去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办理部分环境资源案件时,被告依照法律规定支付了生态环境损害及修复费用,但原地生态无法修复,导致大量公益损害赔偿金滞留在专用账户,生态效益未能充分释放。”海曙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介绍。

为此,海曙区检察院联合海曙区法院、宁波产权交易中心、宁波市环科院等单位进行三个月的专项调研,最终形成“替代性修复+普惠式兑付”双轨机制,以“政府搭台、中心实施、检察认购”为核心,当受损生态无法原地修复时,通过科学核算转为认购碳汇、土壤改良等可量化生态产品,将公益损害赔偿金转化为绿色生产力。

当天,海曙区检察院分别与横街镇政府、龙观乡政府举行交付仪式,完成横街镇大雷村2656.38吨竹林碳汇项目和龙观乡和美山水田园提升项目两份生态产品交易,并交付支票。有关乡镇将会把这笔公益损害赔偿金用于竹林管护、村级生态基金投入等方面。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