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厦门市2024年科普志愿者风采大赛吸引了来自科普基地、企业、高校及中学的15支队伍参与。赛事新增少年志愿者展示环节,强调自主选题和互动答疑,并运用多媒体手段,为公众献上一场生动的科普盛宴。 近年来,科普活动在政策引导和社会需求双重驱动下,呈现出创新化、多元化、精准化的发展态势。教育部和科技部等部门强调在学校和社会组织中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引导更多年轻人关注科学知识。与此同时,各地政府积极推出科普基地、科技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政策资金支持,推动科普资源向城乡、基层延伸。 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全体国民科学素质普遍提升的目标,并将科普事业作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科普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资源保障。在新发展阶段,社会中形成鼓励科学和创新发展的新风尚的同时,也对科普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普活动不仅要面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更要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民大众感受科学力量、触摸前沿科技,真正认同科学、勇于创新,积蓄创新动能。这就要求科普活动创新发展形式,更多地借助数字化手段、多媒体技术等工具,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满足公众多元化的科普需求,促进科普事业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全面发展。 除了精彩纷呈的科普展览和报告,赛事化的形式也是科普活动创新的重要方向。它不仅提供了展示科普活动创新最新成果的平台,直接为公众带来了高水平的科普体验,更激励了所有参与者不断前行。赛事中的互动问答环节可以检验选手的知识掌握程度和沟通能力,营造学术讨论的氛围的同时,使科普活动更具权威性和启发性。赛事形式更满足了观众对科学知识的多元化需求,除了为公众提供精彩纷呈的内容,展现充沛的科学知识,还提供了观赏的乐趣,进一步增强了科普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赛事化形式通过竞争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能够有效激发科普创意,推动了参与者在内容准备和表达上的精益求精。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活动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众多成果。通过动画、视频、虚拟现实等多种多媒体手段,科普可以将复杂的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地展现给观众,将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专业性有机结合。新技术和新手段的灵活应用,不仅降低了科学知识的理解门槛,更通过视听结合的互动方式,让观众产生了更深的记忆和共鸣感,为科普活动注入强大表现力与感染力。多媒体技术赋能科普,能够有效提升传播效果,将“枯燥的科学”转化为“有趣的故事”,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增强科普内容的传播深度与效果,让科学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参与和兴趣是科普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青少年主动参与科学普及活动,不仅能够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让他们更早接触科学前沿知识,还能够通过青少年志愿者的示范作用,激励更多同龄人加入科普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此外,青少年的参与还能帮助科普活动突破传统受众局限,开拓新的传播渠道,使科普活动更贴近年轻群体的需求和表达方式。通过吸引和培养新生代力量,科普活动的活力和生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组织所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