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泾县立足生态保护实际,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从“个案追责”向“系统治理”转变,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 机制创新,全力构建全域协同新格局。针对执法权分散、跨域治理难等问题,泾县生态环境、林业、公安、农业农村、自然保护地地方管理机构等部门联合出台了《泾县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协调联动机制》,逐步建立自然保护地执法“线索共商、案件联办、结果互通”的协作机制。通过联席会商等方式,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共同快速处置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问题。积极探索“劳务代偿”柔性治理路径,泾县人民检察院会同县自然资源规划、农业农村、林业、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劳务代偿协作机制(试行),现已对两名经济困难违法者,量身定制巡护扬子鳄、补植复绿等公益劳动方案。如泾县昌桥乡某村民误捕扬子鳄造成死亡后,采用巡回法庭方式审理,判决被告人通过巡护劳动“以劳代偿”,既弥补生态损失,更唤醒公众保护意识,实现“惩戒一人、教育一片”的社会效应。 执法联动,全面织密立体防控网络。依托“科技+人力”双轨监管,构建“无人机空中巡查、红外设备动态监测、网格员实地摸排”的立体防控体系。不断强化部门协作,联动执法。针对全县75公里青弋江流域禁捕,多部门联合开展禁捕禁钓专项行动,开展联合执法巡查168次,无人机巡查32架次,执法船艇巡查85艘次,有效遏制违法捕捞和违法垂钓行为。全年办理涉环境破坏刑事案件18件,移送涉刑人员30人,采用“专业评估+多方磋商”模式,依托第三方机构科学量化生态损害,确保赔偿标准合理可行,追偿生态赔偿金61.33万元,形成强力震慑。 修复赋能,努力创新价值转化路径。聚焦生态功能系统性恢复,科学实施“以鱼养水”工程,连续三年投放鲢鱼、草鱼等滤食性鱼苗超2000万尾,有效净化青弋江、徽水河等重点水域,吸引中华秋沙鸭等珍稀物种重返栖息,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创新“生态修复+价值转化”模式,建设“双碳”示范林1200亩,引导企业认购碳票5208吨,2024年首窝33枚野生扬子鳄卵在泾县被登记监测,实现生态保护与低碳发展双赢。依托马头林场、水墨汀溪等生态资源,打造“皖南川藏线”文旅品牌,全年吸引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增长33%,生态红利持续释放,走出“绿水青山”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