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工信部印发的《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年本)》正式施行,目的是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能置换政策是强化行业产能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市场供需动态平衡的有效手段。早在2013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项目建设,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此后,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的产能置换方案陆续出台,在化解过剩产能、调整产业布局、推动兼并重组、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产能置换政策实施以来,相关部门还根据实施情况和经济发展要求,对政策进行了多次修订。此次实施的《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年本)》,是在2021年版实施办法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而在今年8月,工信部发布通知暂停钢铁产能置换,将对2021年发布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进行修订,以进一步适应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但是,由于全流程监管体系不健全,一些地方在实施产能置换政策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比如,由于同一个炉型有备案、底单、测算、设计等产能统计口径,有的地方在置换过程中存在玩“数字游戏”、打“擦边球”等现象。还有的地方用作置换指标的产能,实际上早已停产,“僵尸产能”借此得以复活。 江苏宿迁、四川乐山、安徽宿州等地最近被曝出,多家企业在未开展产能置换的情况下,违规新增平板玻璃产能。类似问题在多地都曾出现,钢铁、水泥、焦化等行业都有涉及。这些问题的存在,违背了产能置换政策的初衷,也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效果。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根本上还是发展理念尚未根本转变,把高质量发展要求当口号,且缺乏监管落实的韧劲和办法,履职不力。一些地方希望通过“两高”项目的发展,拉动地方经济,但忽视了市场供求关系,盲目上马不仅会造成产能过剩、影响行业整体效益,还会加重地方的环境污染,也会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且,“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会挤占非资源型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空间,不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产能置换是去产能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实践证明也是一个好的抓手,需要进一步完善具体实施办法,使之更加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新修订实施的《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年本)》加严了水泥置换要求,明确提出,不在合规清单范围内的产能,能效达不到现行版《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要求的产能,自2024年起连续两年每年运转天数不足90天的水泥熟料产能等不能用于置换,目的就是引导低效产能加快退出市场。也有分析认为,后续修订出台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在产能核定等方面的要求将更加严格细致,以实现钢铁行业产能发展的真正减量和结构优化。 要确保产能置换政策有效发挥作用,在完善实施办法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全流程监管,确保置换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同时,也要加快存量产能改造升级,坚持控制增量与做优存量相结合,提升行业集中度,改善产品同质化现状,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各地各部门切实转变发展理念,摆脱对传统发展路径的依赖,以更加坚定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