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政要闻 乡村振兴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艺术博览 地方要闻

乡村振兴

旗下栏目:

废水如何变“肥水”——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的云南实践

来源:全国农村人居环境 作者: 全国农村人居环境  发布时间:2024-11-11
摘要:秋高气爽,漫步云岭乡间,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目之所及皆为美景,乡村建设美丽变化正在云南各地发生。 长期以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短板。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云南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
 
  秋高气爽,漫步云岭乡间,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目之所及皆为美景,乡村建设“美丽变化”正在云南各地发生。
 
  长期以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都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短板。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云南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助力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从“污水靠蒸发”到“清水绕人家”,农村生活污水如何做到资源化利用,实现废水变“肥水”?近期,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多方联动 齐抓共管
 
 
  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而污水处理就是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硬骨头”,对山区半山区占全省总面积94%的云南来说尤其如此。云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起步晚、底子薄、欠账多,这只“拦路虎”尤其棘手。为此,云南省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内容,更作为实施美丽云南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全面攻坚。
 
  “十四五”以来,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关决策部署,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重点研究、重点部署、重点推进。坚持生态化、资源化,以用促治,一村一策,分区分类,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污水处理设施既要建得起,更要用得好。”聚焦这一目标,云南省加强部门协作,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生态环境部门与农业农村、发改部门联合推进“千万工程”行动、项目提级论证等工作;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财政厅推动“以奖代补”机制落实,2023年以来,下达前两批20个试点县奖补资金20020.66万元,完成治理4124个自然村。省生态环境厅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合力开展乡(镇)镇区生活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行动,推动村镇生活污水一体施治。同时,全省多渠道筹措资金,推动重点区域治理。2023年以来,先后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7.4亿元,投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州(市)、县(市、区)勠力同心,推进治理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4年9月,全省13262个行政村完成治理7029个,治理率达53%。其中,重点高原湖泊流域531个行政村完成494个,治理率达93%;赤水河流域151个行政村完成121个,治理率达80.1%。
 
  典型引路 因地施策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坡脚镇大讯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三格”。农户的沉淀池、化粪池和发酵池统称“小三格”,污水在这里进行第一道净化后,通过管道进入“大三格”集中预处理,全村建立起“连片收集+单户治理”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文山州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杨清策介绍,这一污水处理模式,是在学习研究先进地区经验做法,结合实际在各地重点流域和坝区、山区半山区开展的治理试点。“不管是牟定还是马关,都证明了这一治理方法十分有效。”
 
  农村污水处理家庭“小三格”
 
  “建成‘小三格’的材料成本并不高,主要是人力成本高。”坡脚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应龙介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坡脚镇构建镇主导、村主责、民主体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自建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动员群众“自己的家园自己建”。“我们组建了施工队,采取‘工匠+群众’的模式,把村内工匠进行技术分组,采取流水作业的方式,多队同时开工、相互协调配合,有效缩短工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最好治理效果。将原本36万元的定额预算缩减至8.9万元,真正把钱花到刀刃上。”目前,全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5%,下辖112个自然村采用资源化利用模式,成为全省农村污水治理的典型之一。
 
  近年来,聚焦问需于农、问计于农、问效于农,云南省向浙江、福建等省份看齐,指导各地在重点流域和坝区、山区半山区等不同类型地区开展治理试点,总结推广牟定“五个五”治理模式和马关“123456”治理经验,并汇编印发了《云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典型案例汇编(第一批)》,供各地学习借鉴。
 
  同时,建立“以奖代补”机制,支持开展整县推进试点。帮扶指导64个县(市、区)编制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完成2批次整县推进试点省级竞争性评审,确定了马关、武定等20个试点县,加大工作力度,指导推进试点工作,以试点示范效应带动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变废为宝 绿色高效
 
  清晨,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江坡镇高平村委会牌坊村村民们给家门口的小花园浇完水,打扫好屋里屋外的卫生,打包好垃圾,来到村口智能化太阳能驱动垃圾箱前,只要靠近,垃圾箱门便自动打开,十分便捷。
 
  牌坊村村民吴丽萍向记者演示了当地农户如何做到“四水全收”:餐厨废水、洗涤废水、养殖废水和厕所洗浴废水合称“四水”,其中餐厨、洗涤、洗浴等“灰水”被接入沉淀池,厕所和圈舍的“黑水”接入化粪池,两股水合流进入厌氧发酵池。“在农户的沉淀池、化粪池和发酵池‘小三格’中,就能解决问题。一般4至6人的农户建2立方米的池子就够了。”高平村委会主任李海伟告诉记者,污水经过沉淀处理后由村主管网统一收集,纳入村里的“大三格”进行生态氧化处理,不仅解决了污水滥流的问题,还能将污水变成还田肥水。2021年以来,高平村累计建设污水处理“小三格”645个、“大三格”36个。经过净化的污水达到农业灌溉用水标准,既造福田地、滋养青山,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林田灌溉用水压力。
 
  “目前,全村实现了生活污水、畜禽粪污全收集、全处理,做到了‘看着不脏、闻着不臭、资源利用’。”李海伟指着村里的生态氧化塘说道。
 
  牟定县江坡镇牌坊村的生态氧化塘。
 
  全省各地积极探索,以源头治理为主、末端处理为辅,通过全面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构建起污水收集、转运、处理全流程闭环链条。
 
  马关县坡脚镇田蓬村喀斯特地貌特征十分典型,有不少耕地位于土石交错横生、蓄水能力差、抽水成本高的区域。每逢旱季,这样的土地基本处于休耕状态,村民蔡远云家的约一亩耕地也在其中。
 
  随着村子“小三格”的建成,蔡远云家的耕地随之受益。“经过前期处理,从‘大三格’出来的水,水质已达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排放标准》,可用于田地灌溉消纳。”王应龙介绍。
 
  “废水变‘肥水’,省了钱,肥了地,可谓一举多得。”蔡远云说,再生水氮磷含量较高,用来灌溉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每年还能节约不少水费。
 
  放眼全省,分散在各农户、乡镇的一个个“微型处理厂”,巧解污水治理大难题,让原本的生活污水摇身一变,成为滋润幸福生活的汩汩清流。
 
  “五个五”治理的牟定模式
 
  从“云南省最干净县城”到“云南省最干净乡村”,凭借近年来农村污水处理的显著质效,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收获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五个五”探索农村污水治理牟定模式也一度成为农村污水治理模式中的“网红”模式,被加以推广。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治理,牟定县协同推进减污绿色发展,把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勇啃“硬骨头”,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多方筹资、整县推进的农村污水治理“牟定模式”。
 
  “五个五”模式为:通过“五个一批”分类施策,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处理模式,将全县727个自然村分为五大类开展治理。“五个一点”筹措资金,充分挖掘各种可利用资源聚合力量,精打细算组织好每一个环节,让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效益,真正实现了以财政“小资金”撬动“大项目”。全面推行村长、河(湖)长、路长、林长、街长的“五长治县”工作模式,压实工作责任,形成人人行动的责任构架。与此同时,通过“五项机制”发动群众全参与,“五条措施”党建引领强保障。
 
  乡村面貌从“一村美”向“村村美”转变,干净整洁、生态宜居乡村逐步成为牟定一张亮丽的名片,极大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巩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牟定县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经验落地生根,保持与优者“对标”、与强者“比拼”、与快者“赛跑”的姿态,在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中,又以“农村污水全治理、卫生厕所全达标、农村垃圾全处置、五堆十乱全整治、美丽村庄全创建、长效机制全建立”为主要内容的“无废村镇”建设为抓手,持续高位强势推进全县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着力打造“牟定人居环境升级版”。
 
  “123456”治理的马关经验
 
  面朝碧波荡漾的马鞍山水库,背靠满目葱茏的青山,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马白镇龙树脚村村民张金莲在村子入口处做起了“美丽生意”。她经营民宿和餐饮,2023年收入10多万元。“以前村子没那么干净美丽,别说游客了,我们自己都要往外跑去打工。”说起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开展几年来村里发生的变化,张金莲十分感慨。得益于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生态红利,龙树脚村吃上“生态饭”“旅游饭”,202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万余元。
 
  近年来,马关县把实施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作为践行“千万工程”的具体实践,群策群力推进农村污水共治共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马关实际,采取“123456”举措大力推动农村生活污水长效治理,持续加快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123456”举措即:“一套体系”压责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推动,成立双组长领导小组,建立“五级书记”齐抓、“五级干部”联动、“五级网格”共管机制,处级领导挂联、县级部门挂钩的包保机制和党员带群众、强村带弱村的帮带机制;“两种模式”点、面结合稳步推进;“三个类别”抓治理,遵循节约资金、经济适用原则,走资源化利用为主的治理路径,因地制宜将村寨划分为纳管型、集中型、分散型三个类别分类实施;“四个一批”齐参与,全员共谋形成一批、交流学习带动一批、典型引领激发一批、宣传发动组织一批,营造全员参与、全民配合、全面攻坚的浓厚氛围;明确“五方责任”,形成县主导、乡主责、村主体、组维护、户参与的“五方共治”经验;“六个渠道”筹资金,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以“小资金”撬动“大民生”。
 
  在“123456”治理模式的推动下,马关县众多村庄实现了污水治理从动不起来到停不下来,从等着看到主动干,推动“千万工程”经验在马关落地落实。
 
  跟评
 
  因地制宜 以用促治
 
  农村污水治理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一环,不仅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局。
 
  云南农村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农村污水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多年来,我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探索建立自建委员会、组织村民自主参与治理设施建设等创新方式,构建了“连片收集+单户治理”的治理模式,有效解决污水排放问题。通过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化处理,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村污水治理需要政府、社会和村民的协同努力。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污水治理重要性的认识,将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紧密结合。加大财政支持,增加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专项资金投入,优先支持重点区域和困难地区的污水治理项目,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要细化治理模式,根据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人口规模等因素精准施策。还要加强监管和考核,建立健全农村污水治理的监管体系,加强对治理设施的日常巡查和执法力度,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将农村污水治理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和评估方法。
 
  同时,推动农村污水治理可持续,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以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服务为驱动,以用促治推动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