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芜湖市湾沚区薛池村采用慢速渗滤系统工艺治理后的水环境。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将农村黑臭水体作为群众家门口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纳入民生实事强力推动整治,并要求2026年年底全面消除黑臭。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累计完成3724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治理面积约2070万平方米,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人居环境增添亮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畜禽粪污、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和服务业废水等系统治理,强化治理措施衔接整合,实现“治理一个水体,改善一方环境”的目标,完成治理的水体碧波荡漾,蝶变焕新的图景次第呈现。部分水体自净能力明显增强,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恢复,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画卷徐徐展开。 阜阳市颍州区工作人员自豪地说:“现在,老百姓又愿意到河里淘米、洗菜了,这种场景已经很长时间没看到了,只要老百姓满意,再辛苦也值得。” 多点发力,完善政策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安徽省制定出台《安徽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并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作为农村环境整治的突破口,并纳入民生实事,把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突出问题列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的重要内容。各地成立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推进治理工作。 坚持规划引领,完善标准体系。统筹近期和长远、治理与管护的关系,修订并实施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明确治理目标和优先治理区域。制定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指南、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水产养殖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技术指南和农村黑臭水体底泥清淤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推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规范化、科学化。 健全工作体系,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协同配合、督查检查、定期通报工作机制,齐抓共管、合力共治格局逐步形成。生态环境部门将农村黑臭水体等问题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警示片关注的重点内容,推动各地各部门履职尽责,并组织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常态化摸排调研;水利部门将农村黑臭水体等小微水体纳入河湖长制管护范围,完善水体巡查和保洁制度;农业农村部门开展“万村清万塘”暨常态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定期打捞清理水体垃圾、漂浮物;住建部门合理布设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及时清理转运垃圾。 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省直相关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定期会商研究,在资金统筹、工作部署、试点示范上积极配合,形成了“共下‘一盘棋’”的良好态势。淮北市人大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纳入监督重点项目清单,市委督查考核办公室、市民生办定期督办。淮南市纪委将农村黑臭水体纳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的内容,联合市生态环境局多次开展摸排调研,建立问题台账,共同推动治理。 多措并举,科学开展治理 安徽省坚持内源与外源同治、治理与修复结合,逐步消除外源污染,提升自净能力,水体水质得到较大改善。 全面控源截污,在“正本清源”上下真功。水体黑臭表现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安徽省注重源头管控,坚持“一水一策”,分类实施控源截污。宿州市国家试点项目采用资源化利用、纳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等方式,有效解决生活污水乱排乱放问题,共完成89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蚌埠市完善“农户集中投放、服务企业收运、市县统一处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淮南市建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对畜禽养殖场(户)开展核查,严防畜禽养殖污染。 实施水系连通,在“活血化瘀”上想办法。各市采取明渠、暗管或新建引排水设备等方式,疏通堵塞、连通水系,给干涸沟渠引来活水,为断裂水系注入生机。阜阳市颍州区按照“分片引水、分区治理,上引下排、西进东出,调蓄设置、节点控制”理念,计划将区域18条主要沟河互联互通。目前,已投入1.76亿元,三塔集片区水系连通工程初见成效。 恢复生态系统,在“强根健体”上用实招。黑臭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各地把恢复水体生态系统作为用力方向,着力构建水下有鱼、水中有草、水上有鸟的良好生态。芜湖市湾沚区上水村和淮北市相山区程阁村在村庄水循环通道中构建“贝鱼草菌藻”立体生态净化系统,优化水生动植物群落结构,让曾经的臭水坑变成景观塘。 加强长效管护,在“休养生息”上做文章。黑臭水体治理既要限期见效也要久久为功。安徽注重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完善水体巡查和保洁制度,实施常态化摸排、网格化管理,治理成效基本得到保证。亳州市建立市级抽查督导、县乡村三级包保、乡镇常态巡查的“1+3+1”巡查管护队伍,定期开展水体巡查管护。蚌埠市出台农村黑臭水体巡查工作制度,构建市级有督导、县区有排查、乡镇有管护的三级责任体系。 多管齐下,提升治理成效 积极发动群众。人民群众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受益者,更是治理的参与者、监督者。安徽省多措并举鼓励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支持治理工作。蚌埠市淮上区在省级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工作方案制定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逐户征求村民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确保方案科学合理。 多方筹集资金。运用零基预算改革成果,省级财政每年统筹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各地采取整合涉农资金、申请专项债等方式,多方筹集资金。阜阳市颍上县发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专项债”2.078亿元,支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淮北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列支300万元,“以奖代补”用于乡镇污水处理厂(站)运营维护,撬动所属县区投入1.41亿元。 坚持管用结合。安徽省积极践行“谁治理谁受益”“谁管理谁受益”理念,采取多种方式,把农村水体管起来、用起来。阜阳市注重“以管促治”,安排农村公益岗位,加强水体日常巡查管护,及时打捞清理水体及周边垃圾、杂草等,保持水体干净整洁。蚌埠市五河县鼓励“以用促治”,将治理后的40亩池塘承包给农户,用于鱼、虾、田螺等水产养殖和莲藕种植,承包户从每年增收的10万元中拿出2000余元,用于水体日常保洁和水质保持,有效解决了“没人管、没钱治”的问题。淮北市、亳州市探索“以奖促治”,淮北市相山区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与积分兑换结合起来,激励村民参与水体污染防治;亳州市蒙城县采用“以奖代补”模式,当年计划治理的109个农村黑臭水体于8月初全部完成治理。铜陵市义安区汪家墩自然村将收集后的生活污水用于小菜园、小果园,生活污水中氮磷资源变“废”为“肥”,每年节约肥料100千克/亩、灌溉用水两吨,庭院经济得到较好发展。马鞍山市当涂县将治理好的农村水体发包给村民用于养殖,并推行水质保证金制度,让农民成为水体的使用者、受益者和管护者,昔日的黑臭水体成为生态塘、经济塘、景观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