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时节,安徽省绩溪县临溪镇周坑村的余振华在牛粪发酵棚里,把剩余不多的腐熟好的牛粪肥运送下地。“我家去年养了113头牛,堆了牛粪肥160吨,然后用牛粪肥作基肥施入,种植玉米116亩,玉米秸秆又作为牛饲料,这样生态循环下来全年收益40来万元。”说起畜禽粪污变沃土的“生态循环经”,余振华头头是道。 “目前养了24头牛,已堆肥下地20吨牛粪肥,全年准备养80头牛,种植116亩玉米和370亩紫薯,争取有更好的收入。”余振华说。 近年来,绩溪县全面推进规模畜禽养殖场标准化改造,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农村畜禽散养粪污未科学处理造成污染等问题仍然突出,给生态流域水质和人居环境带来不少影响。为此,该县积极探索散养户绿色养殖循环利用模式,出台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2023—2027年)》《绩溪县畜禽养殖户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按照畜禽粪污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原则,将农村散户的养殖粪污问题纳入治理范围。一边根据村内散养户不同分布点,按照养殖规模测算收储量,2—3个散养户建设一个“三格式”污水收集池,安装排污管道将养殖污水接入收集池,进行发酵处理后,免费供给村民用于农作物种植。另一方面,送技术到田头,帮助农户和散养户对圈舍固体粪污采取简易堆(沤)肥进行处理,对堆肥的地方做到底部铺防渗膜,上面用膜覆盖,充分腐熟后还田利用。这样一来,很好地解决了养殖环境脏乱差的“顽症”。 时值春耕备耕关键期,走进绩溪县长安镇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一堆堆用膜覆盖的“肥垛”,这些“肥垛”正是农户利用冬闲时节,将鸡鸭粪等畜禽粪便与秸秆科学配比进行堆肥,通过60—90天的堆沤发酵,制成富含有机质的腐熟农家肥。这种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生物技术的结合,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难题,又为春耕储备了优质基肥。2024年冬季以来,该县通过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组织农户积制腐熟农家肥1500余吨,为2000余亩耕地备足“生态营养餐”。 农家肥的推广实现了多重效益,绩溪县种植业服务中心土肥站技术人员介绍说,今春将在水稻、玉米、菊花等主栽作物种植中,按每亩500—1000公斤标准施用农家肥。经测算,该举措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g/kg—3g/kg,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预计减少化肥使用量15%—30%以上,亩均节约成本约66元。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不仅提升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竞争力,更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目前全县已基本建立‘养殖—堆肥—种植’的生态循环模式,2024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9.5%以上。” “这种养殖—堆肥—种植的生态循环农业链模式,让畜禽粪污变沃土,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极大地助推净土保卫战,为乡村生态振兴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生态循环’的发展新路径。”绩溪县生态环境分局分管水气土污染防治的一级主任科员刘梓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