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法治乡村

旗下栏目:

天津奏响执法“三部曲”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任效良 唐晓琪  发布时间:2025-03-13
摘要:去年以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以《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执法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为指引,创新构建普法、服务、严管三位一体执法体系,通过前置普法+科技赋能+精准监管组合拳,在提升执法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去年以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以《关于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执法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为指引,创新构建“普法、服务、严管”三位一体执法体系,通过“前置普法+科技赋能+精准监管”“组合拳”,在提升执法效能、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生态环境监管服务新路径。

普法宣传“前奏曲”防患未然

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坚持全过程普法理念,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创新普法方式,鼓励执法人员化身普法“宣传员”,将专业法言法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大白话”。

2024年,天津市生态环境局依托六五环境日、“安全生产月”等重要节点,开展系列大型普法活动。同时,组织3000余人(次)执法人员深入企业一线,开展“送法入企”专项行动,累计发放普法明白纸、技术指南等宣传材料4000余份,为企业指明绿色发展路径,有效避免企业“走弯路”。

此外,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创新“执法人员+行业专家”组团式普法模式,为企业提供“1+1”精准服务,既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又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全面排查法律风险点。通过开展法律培训和答疑活动,引导企业实现从“要我守法”到“我要守法”的转变,助力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依法依规高效生产。

帮扶服务“进行曲”减负增效

在普法宣传基础上,天津市生态环境局持续优化帮扶服务,创新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将已安装自动监控设备、重点民生保障企业及“环境领跑者”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实行动态调整与分类分级标签化管理。目前,全市已有538家企业被纳入正面清单管理,对清单内企业采取“无线索不检查”原则,在“双随机”抽查中优先采用非现场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日常生产的干扰。

同时,制定《天津市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坚持柔性执法理念,对首次违法且情节轻微的企业,在督促整改和普法教育的基础上,依法不予处罚。2024年,全市共办理免罚案件347件,占立案总数的31.3%,免罚金额达1567万元。通过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给予企业更多容错空间,助力打造更加包容、更具活力的营商环境。

此外,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秉持“营商环境要好、执法打扰要少”的理念,充分运用数字化改革成果,依托用电监控、污染源自动监控、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等平台,实现实时分析、智能研判,自动识别异常情况并及时预警,推动监管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转变。同时,积极运用无人机、走航车、红外扫描仪、光离子气体检测仪等新型执法装备,构建“空中、地面”立体式执法体系,全面提升执法效能,最大限度实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

严管严打“协奏曲”保障公平

在优化服务的同时,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坚持“对违法企业的打击就是对合法企业的保护”理念,加大对弄虚作假、屡教不改、逃避监管等恶意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2024年3月,执法人员通过监控系统发现某企业废水总排口氨氮自动监测数据异常,初步判断存在篡改数据嫌疑。为避免证据灭失,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立即启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联合公安部门开展突击检查,最终查实这家企业相关人员擅自断开自动监测设备采样管,存在篡改监测数据的行为,依法予以严惩。

2024年6月,根据群众信访举报,执法人员对某公司进行检查,发现其出具的检测报告存在造假嫌疑。经调取监控发现,采样人员未携带废水采样设备,也未开展噪声监测。最终,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市公安部门查扣涉嫌违法的检测报告及原始记录6000余份,彻底铲除弄虚作假利益链条。同时,通过向社会公布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为合法企业拓宽发展空间,营造公平市场环境。

下一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创新执法方式,优化服务举措,助力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天津市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