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举报,邛崃市某塑料公司正在往斜江河排放乳白色污水。”接到群众举报后,四川省成都市邛崃生态环境局立即出动赶赴现场。经查,该公司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除尘喷淋用水、循环冷却水、除盐废水排放至雨水口,最终流入斜江河。群众反映问题查证属实,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向其发放举报奖励金1000元,并对该公司依法处以罚款18.61万元。 近年来,成都市以生态环境问题有奖举报为切口,通过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公众参与、奖励有效举报、快速整改问题等举措,迅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环境问题,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保障群众环境权益,让群众在生态环境方面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以来,成都市共受理环境有奖举报案件45件,累计发放举报奖励金3.2万元。通过举报奖励已对45家违法企业立案查处,处罚金额达263.3万元。 整合平台,投诉有“门” 畅通群众举报“直通车” “以前举报平台很多,记起来很麻烦,现在一个电话就解决了,确实方便。”成都市青羊区某市民表示。 成都市整合“12369”环保热线、政务新媒体平台、“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官网等多个投诉渠道,归并整合为“12345”便民热线,实现一个号码“7×24”小时全天候值守,确保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及时回应。 此外,成都市双流区、温江区、郫都区等多个区县均建立“微网实格”工作机制,利用网格化环境监管,加强有奖举报政策宣传,不断延伸公众监督“触角”。 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市有奖举报案件总数较去年增幅50%,公众参与度明显提升。 动真碰硬,化解有“道” 查处举报问题“零容忍” “只有建立完善的督办和结果反馈机制,才能让群众诉求得到更彻底的满足。”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总队长张庆华表示。 成都市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动真碰硬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建立健全举报“受理、转办、核查、督办、回访”工作机制,实行“第一时间交办、第一时间办理、第一时间回复”,推动群众诉求快速办理、解决到位、满意办结。目前信访投诉受理率、办理率、办结率均为100%。 此外,多勤联动严打违法犯罪行为。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加大举报案件查处力度,以“零容忍”态度严查超标排污、偷排偷放、危废倾倒等主观故意、后果严重、群众关注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健全生态环境领域“两法”衔接机制,不定期联合公检法召开联席会议,推进案件移送、受理、侦办、起诉、审判等各环节的有效衔接。截至目前,有奖举报案件中已有3件移送公安行政拘留,1件实施查封扣押。 成都市还开设“曝光台”,及时公开反馈处理结果。今年以来,先后曝光各类典型案例42件。成都市采取现场回访、领导带案“下访”、电话回访等方式,对举报问题开展“回头看”,确保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查处到位、整改到位。 常态监管,警示有“方” 强化环境污染源头预防 “生态环境问题如果一直都是被动治理就无法根除,解决问题仍要从根源入手。”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成都市在日常监管、警示教育上下功夫,压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强化企业环境意识,不断提高企业治污能力和清洁生产水平,从源头预防和控制环境问题的发生。 强化日常监管。紧盯空气质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关键领域,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一号行动”、饮用水水源地、噪声等10类专项执法检查,检查企业24912家(次),立案893件。 集中召开恳谈会。组织18家被处罚企业集中召开恳谈会,充分听取企业困难、诉求,指导企业进行治污设施提标改造,有效提高废水、废气收集率及处理效率,从源头及末端最大化减少废气产生及排放,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 深化“送法入企”。实施“四个一”执法监督帮扶(即组建一个专家团队,联系帮扶一个园区、一个企业、一个重点在建项目),组织执法骨干、邀请行业专家、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环境体检”,实现“一次上门、全面整改”,助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今年以来,累计帮扶企业80家(次),帮助企业解决环境问题112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