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等9部门印发《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在披露目标与原则、信息质量要求、披露要素等方面作出规定。在日前举行的2024第三届绿色金融北外滩论坛上,由上海金司南金融研究院编制开发的“金司南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评价指数”正式发布。为何要推动企业开展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如何评价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如何推动上市公司从披露信息转向披露高质量的信息?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首席经济学家、杜克大学教授张俊杰。
张俊杰,绿色金融60人论坛首席经济学家。美国杜克大学尼古拉斯环境学院与昆山杜克大学教授,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研究中心与环境政策硕士专业创始主任。研究聚焦于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的经济与政策问题。 张俊杰:《基本准则》是国家层面统一制定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适用于所有企业。考虑到我国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披露能力,《基本准则》将在实施时采取逐步推进的策略,而非“一刀切”的强制执行。除此之外,《基本准则》要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与财务报表之间建立联系,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和审核内容需要与财务报告中的信息相互验证与支持。财务信息与可持续性信息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企业状况评估,为决策者提供多维度的、更加准确的信息基础。企业可以同时展示其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方面的影响及其在财务业绩上表现。这一结合有助于增强报告的社会影响有效性和财务影响有效性。《基本准则》要求企业明确区分重要可持续信息与其他信息,并进行汇总与分解,这样有助于提升信息的清晰性和可理解性,避免信息冗杂、模糊或失真。 中国环境报:今年4月,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在证监会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正式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以下简称《指引》),11月又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我国上市公司在ESG等可持续信息披露做出了规范。近两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与之前相比有哪些变化? 张俊杰:我国在推动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方面动作非常快,而且与ISSB(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发布的两项标准,保持了高度同步性。ISSB准则出台后不久,我国就出台了《指引》,改变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可持续信息披露无统一标准可依的局面。 从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将“探索开展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评价”作为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的内容之一,到4月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出台《指引》、11月发布《指南》,再到财政部等9部门印发《基本准则》,一年的时间内,从顶层设计到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逐步完善,既符合国际相关要求,也满足了国内企业的发展需求,我国在支持ESG等可持续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越来越明确。 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跳跃式发展,且在过去5年里一直稳步增长。2023年,有1800多家公司进行了披露。 中国环境报:评价上市公司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有哪些重要意义?评价标准是什么? 张俊杰:对于市场投资者来说,随着我国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的持续深化推进,开展可持续信息披露的企业越来越多,披露的信息也越来越繁杂。尤其是过去还没有发布《指引》《指南》的情况下,企业参考的披露框架五花八门,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没有办法高效识别企业的信息。好的信息披露必须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才是对投资者有用的披露。开展评价工作的初衷,并不是为了给企业排名,而是通过评价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质量,为监管机构与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同时,也能推动企业披露工作不断完善。 一份高质量的披露报告,必须是格式统一、发布及时的,在此基础上,还要遵循两大原则,即披露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与财务信息披露不一样,由于缺乏标准,尤其是《指南》发布之前,对于可持续信息,上市公司会进行选择性披露。但对于投资者来说,肯定是希望能全面看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所以完整性很重要,评价的标准也是披露的内容越全越好。有效性是指报告够不够“干货”,相比较财务报告的“干”,许多上市公司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含有大量空话和套话,还有很多口号性的表述,这样会干扰投资者的判断,提高他们的了解成本。因此,这也在我们的评价范围内。 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上市公司提供完整、有效的信息,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关注点,比如所有投资者都会关注财务回报,但对于可持续信息,有的投资者会关注气候变化议题,有的则更加关注社会议题如乡村振兴等。上市公司的责任是把开展的工作披露出来,至于投资者如何做决策,需要留给投资者自己决定。 中国环境报:在开展评价时,对不同行业企业的评价侧重点是否会有不同?不同行业在开展可持续信息披露时存在哪些区别? 张俊杰:如果是高碳行业,尤其是像火电这种已经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行业,理应有更多关于碳排放相关的信息披露,包括参与碳市场的相关交易信息等。从客观条件看,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已经具备碳核算、碳定价的能力。随着碳市场扩容,钢铁、水泥等行业都会陆续纳入,因此我们也对这些行业上市公司的应对气候变化信息披露、碳排放信息披露高度关注,主要看他们有没有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比如是否制定了转型时间表、相关能力建设有没有跟上等。 总体来看,我们会重点评价4个方面。 第一,数据基础做的好不好。数据是可持续信息披露最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数据支撑,只是夸夸其谈,那么公司的可持续目标、规划、公司管理、行动等就很难令人信服。 第二,企业有没有识别出与自身发展最为密切的可持续要求。比如,一家能源行业里的企业是用水大户,却处于缺水地区,那么水资源对于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就是最大的约束;对于农业和食品企业来说,气候变化可能是对他们最大的挑战。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区、所面临的挑战,明确可持续行动的优先项。 第三,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并且识别出行动优先项的前提下,有没有执行具体的措施和行动,而不是空喊口号。 第四,有没有建立评估标准,对规划和行动进行周期性评价,并且总结对社会、对财务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或者消极影响。同时,好的企业还应在企业内部进行反馈,延续好的做法,修正偏差。 中国环境报:上市公司自身的组织架构、经营理念等,是不是会影响披露质量的高低? 张俊杰:通过对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报告进行量化分析和解构,我们发现,不同行业在可持续信息披露质量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比如电信服务、医疗保健和金融等行业平均得分相对较高。好的公司才会做可持续的行动,通过企业披露的可持续信息,能够倒推出这家公司的经营理念是不是先进,经营状况是不是良好,是否对未来有长期规划。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评价信息披露的质量,倒逼企业改善其可持续行动,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 从评价中可以看出,可持续信息披露质量与企业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性。通过分析可持续信息披露指数与企业财务绩效指标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随着企业在可持续信息披露质量评级等级的逐步提升,其在每股收益(EPS)、总资产报酬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的表现也大致呈现增长趋势。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关键因素。企业治理体系健全,可以确保其在ESG领域的披露更加透明。治理结构的完善不仅提高了公司内部的管理效率,也增强了外部投资者对公司透明度的信任,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长期资本,进而提升企业的市值。 中国环境报:上市公司开展高质量的可持续信息披露,还面临哪些挑战?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张俊杰:《指引》《指南》以及财政部的《基本准则》,已经对可持续信息披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不同行业在开展可持续信息披露时,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需要不同的披露标准,这个目前来看还有待完善,也就是要出台行业标准。这需要三大交易所与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研究,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数据基础比较薄弱,跨部门的数据协调还存在短板,比如目前就算是上市公司,公布的碳排放信息也很少,更不要说大量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已经制定了《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多个部委也陆续提出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方案,这些都会推动碳排放数据质量的提升。 对于上市公司自身来说,按照《指引》要求到2026年才会披露2025年的信息,目前为止上市公司还是自愿披露。但无论是强制披露还是自愿披露,只要是披露,必须是高质量的披露,这样才会对公司产生正面的影响,如果是低质量的披露,反而会让投资者认为这家企业能力有问题或者不重视可持续行动,甚至会让企业陷入“漂绿”的漩涡。企业真实采取了可持续措施,有战略部署,有具体行动,这才是高质量信息披露的内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