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态环境部发布石化、电力、钢铁、建材四类行业的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指南,鼓励四类行业用线下参观或云参观的形式向公众开放。 这四类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而且行业本身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对象。生态环境部发布新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指南,将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公众的生态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激发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相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据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介绍,2017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共同推动生态环境监测、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等四类环保设施,即“老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目前,已有2101家企业成为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共接待参访公众2.2亿人次。通过近距离、深度互动,不仅消解了公众对于工业企业环境管理方面存在的误会和困惑,加强了相关方之间的沟通与信任,也极大地激励了工业企业不断推动环境治理和绿色转型进程。 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的深入开展,除了依靠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和企业主动担当之外,社会组织的协同助力也不可或缺。2024年12月30日,2024中国环保公益组织名录正式发布,其中共包含5272家环保公益组织,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名录中有不少组织所在地区也有钢铁、电力、石化、建材等工业企业分布。综合多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社会组织在新四类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过程中能够发挥诸多重要作用,可以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工作区域实际等,积极探索行动。 一是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社会组织可以协助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和相关企业安排开放活动的时间、场次和参与人数,确保活动有序开展。例如,与企业沟通,根据企业的生产计划合理规划开放日期、参观路线等,避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社会组织可以整合社会资源,联合学校、社区、行业协会等机构,组织不同群体的公众参与开放活动,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比如邀请行业专家学者、代表委员等参与到新四类设施开放活动之中。 二是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利用自身的宣传渠道,如社交媒体账号(微博、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网站等,提前向公众宣传环保设施开放活动的信息,包括开放的设施类型、参观内容、报名方式等,提高公众的知晓度。在参观过程中,通过专业人员讲解或者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环保设施和环境治理原理。比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解释石化行业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流程等。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利用多种社交媒体形式,积极传播开放日的生动故事。 三是发挥监督促进作用。监督企业环保设施开放活动是否真正落实到位,包括开放的设施是否完整、讲解内容是否真实准确等。如果发现企业存在敷衍了事等情况,也可以向生态环境部门提出反馈;对于表现优秀的工业企业,也可以及时给予正面宣传,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可以收集公众对环保设施开放活动以及企业环境治理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企业和生态环境部门,促进企业改进生态环保工作,不断提升开放活动的质量。 四是发挥专业支持作用。一些环保社会组织中有环境领域的专家,他们可以为企业环保设施的优化、展示方式的改进提供专业意见。例如,帮助钢铁企业更好地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工作,开展环境普法宣传工作,实现从活动形式到环境意识提升的突破。此外,在开放活动中,还可以对公众进行环境知识培训,提升公众参与环保设施开放活动的质量,让公众能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和建议。目前设施开放单位的讲解员普遍偏少,多为兼职状态,缺乏稳定性,社会组织在提供、培养讲解志愿者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协助企业做好相关的宣传讲解和开放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