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孙琴琴在进行石油类实验。 受访者供图 全国决赛结束后的第19天,正逢周末,正在陪孩子学习的孙琴琴忽然收到教练发来的获得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以下简称大比武)应急监测组第一名的讯息。那一刻,千万思绪一下涌入她的心头。 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新人,逐步成长为生态环境技术骨干,经历了两次大比武的孙琴琴感触良多。 苦练内功,掌握监测新技能 2019年,入职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刚满一年的孙琴琴便出战第二届大比武。因为相关工作时间较短,她对于环境监测的理解还停留在书本。高手云集的全国决赛上,孙琴琴只能无果而终。 “生态环境监测铁军应该要有勇气,重新回到失败的战场上,去面对过去的自己。”孙琴琴解释自己在第三届大比武选择应急监测赛道的初衷,“应急监测比武,考核的是参赛队员操作的流畅程度及心理素质。而我经历过2019年国赛和5年省赛,这些方面有明显优势。” 应急监测涉及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对时效性有着很高要求。反映在大比武操作考核项目上,便是参赛队员需要在1小时之内编制应急监测方案,20分钟完成无人机飞行任务,3小时之内同时完成两个有机实验。 孙琴琴告诉记者,此次大比武新加的无人机考核让她受益颇丰。“因为我在省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日常实验分析多,现场采样少。”孙琴琴介绍,在突发现场情况较为复杂,监测人员无法进入现场但又需要了解现场时,操作无人机采样这项技能就变得尤为重要。此次大比武备战成为孙琴琴进一步完善监测技能的契机。 2024年7月开始,孙琴琴开始学习大型无人机驾驶。起飞、移动、镜头俯仰、曝光锁定、返回降落……4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周六孙琴琴都要拿出时间练习无人机驾驶,操作也逐渐熟能生巧。 “包括无人机在内,现在越来越多硬核科技在监测工作中应用,高效感知并显示生态环境情况,让监测数据达到更高水平的‘真、准、全、快、新’。”孙琴琴说。 综合锤炼,开拓监测新思维 孙琴琴在大比武中选择应急监测组,另一个原因是作为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分析测试(应急)研究所副所长的她,此前便拥有参与应急监测的经验。其中,2022年的上海太浦河水厂水质异味事件让孙琴琴至今记忆犹新。“临近下班我突然接到指令,要求对地表水中人为异味源及生物异味源特征物质进行定性鉴别。”孙琴琴告诉记者,两个指标比较新,需要在实验室中完成监测。经过通宵努力,孙琴琴终于在次日早上8时完成鉴别工作。 大比武备战期间,孙琴琴对于生态环境监测相关理论再次进行系统学习。结合自己的监测实践,她愈发感到“新”已经成为应急监测的一大特点。除去新手段、新指标、新平台,以综合思维来统筹考虑监测各环节,从而进一步提升监测能力的新思维也尤为重要。 在全国决赛的赛场上,孙琴琴发现应急监测比武的操作考核项目刚好与监测的不同阶段对应。其中,无人机操作是到达现场后对污染态势的初步判别,方案编制为后面监测工作奠定重要基础,实验操作目的在于更快报出数据以支撑应急处置。 “熟悉各阶段任务,全面理解应急监测工作,对于提升应急监测能力有着明显的帮助。应急监测工作‘快’和‘准’的要求促使监测人员在各环节都必须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孙琴琴告诉记者,大比武是一场对于监测能力的综合锤炼。 当孙琴琴在江苏南通举办的全国决赛场上完成实验操作,记录下最后一组监测数据时,瞬间感觉轻松不少,但她并不敢对最后成绩奢望太多。“当时我心想,如果能拿到三等奖就很好了。5年前的比赛让我对对手有了敬畏感,这次赛场上也能感到大家水平又有了很大提高。”孙琴琴说。 尽管在大比武中有过焦虑担忧,但孙琴琴终究收获成长。“准备那么久,终于有了一个结果,自己也很感慨,也会将大比武期间学习到的理论、掌握到的技能运用到日常工作实践中,做一名政治过硬、技术精湛的监测技术人员。”孙琴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