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政要闻 乡村振兴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艺术博览 地方要闻

生态快报

旗下栏目:

“绿色新秀”现身黄河口裸地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韦璐  发布时间:2025-02-18
摘要:黄河与渤海交汇处,飞鸟与苇荡相映成趣。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一场与柽柳合影的互动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 枝条细长,看似纤细柔美却于风沙中坚韧不拔的柽柳,成了点缀这片土地的绿色新秀。这番景观背后,是一场关于黄河口裸地生态修复的环保试验。

黄河与渤海交汇处,飞鸟与苇荡相映成趣。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一场“与柽柳合影”的互动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

枝条细长,看似纤细柔美却于风沙中坚韧不拔的柽柳,成了点缀这片土地的“绿色新秀”。这番景观背后,是一场关于黄河口裸地生态修复的环保试验。

过去,黄河三角洲是胜利油田的主产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胜利油田自1961年被发现以来,持续在此进行油气勘探开发。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钻井平台、提油机悄然退出历史舞台。然而,长达数十年的石油开采和运输车辆碾压,让黄河三角洲土壤污染、板结、植被覆盖率极低等问题突出,生态系统呈现亚健康状态。

作为全球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不言而喻,修复这些“生态伤疤”迫在眉睫。

2024年,由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团外卖青山公益专项基金“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支持,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开展的“黄河口裸地生态恢复与景观提升试点项目”,在此进行一场“刮骨疗毒”的生态修复“手术”。

“我们选择油井清退后的裸地作为修复靶点,通过土壤改良与本土植物群落重建,逐步恢复生态功能。”项目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齐月介绍。

据了解,项目团队针对土壤退化问题,探索尝试“生物炭修复”技术。在修复区域进行深度翻耕后,将生物炭均匀混入表层土壤。“这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为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环境。”齐月介绍道。

阶段性监测显示,修复区域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盐碱化程度下降,多环芳烃含量降低,土壤质量有效改善。

光秃秃的土地上慢慢冒出了植物新芽,如初生动物绒毛般脆弱、纤细,又蕴含着生命力。盐地碱蓬和柽柳,曾经挺立在黄河三角洲上的“土著”植物回归故土。

“这两种植物耐盐碱、抗逆性强,适合黄河三角洲的土壤环境,我们就地取材,选择这两种土著植物,通过人工撒播与苗木点播相结合的方式,模拟自然群落结构进行种植。经过两轮次生态修复,两种植物均成功成活。盐地碱蓬种子萌发率达70%,植被覆盖度提升至50%,部分区域甚至带动芦苇等植物自然生长。”齐月说。

不仅如此,随着项目推进,试点地块除了地表植被修复,土壤种子库也得到了有效恢复。斑驳裸地华丽转身,生态脆弱区实现“绿色突围”。这片土地的容貌变迁,为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注入新活力。在国际三角洲论坛上,项目成果为全球湿地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