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环法时政 法治乡村 政策法规 企业风采 法治时空 环保动态 环艺博览 地方要闻

生态快报

旗下栏目:

大江风起,追豚者至——记江苏靖江一群江豚追寻者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五竹” 朱建军 翟彬  发布时间:2025-04-02
摘要:在江苏省靖江市,活跃着一群追江豚的人。从初见、再见到时常见,他们用镜头、无人机追寻江豚、抓拍江豚、守护生态,记录生生不息、万物竞秀的美好家园。 在镜头里,江豚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 在靖江的江边,有一位网名为五竹的摄影爱好者,他用镜头捕

在江苏省靖江市,活跃着一群“追”江豚的人。从“初见”、“再见”到“时常见”,他们用镜头、无人机追寻江豚、抓拍江豚、守护生态,记录生生不息、万物竞秀的美好家园。

在镜头里,江豚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

在靖江的江边,有一位网名为“五竹”的摄影爱好者,他用镜头捕捉着自然的灵动瞬间,而一次与江豚的邂逅,则是他摄影之旅中最难忘的事情。

2023年8月的一天,“五竹”像往常一样在江边拍摄风景。江风轻拂,水波荡漾,如画的景致在他的取景框中一一呈现。忽然,一个念头如流星般划过他的脑海:“要是能拍到江豚就好了。”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念,让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将他引向一次奇妙的相遇。

长江江豚调查队在观测江面情况。

他沿着江边缓缓而行,走走停停,眼神中满是期待与探寻。当他第三次驻足时,发现江面上有黑影闪过,紧接着一个灵动的身姿一跃而起,“五竹”定睛一看,心中狂喜,是江豚。他迅速拿出无人机记录。随着无人机的升空,镜头锁定了那在江水中嬉戏的江豚,这是他第一次成功拍摄到江豚。此后,江豚就是他镜头捕捉的焦点。

拍摄江豚,更多的时候需要漫长的等待,从晨曦微露到夕阳西下,一整天的坚守,也可能一无所获。然而,正是这份不确定性,让每一次与江豚的相见都显得弥足珍贵。

“五竹”惊喜地发现,江豚的数量悄然增多。最初拍摄时,镜头中同时出现4头江豚是少有的画面。而现在,四五头江豚在江水中结伴畅游已是寻常之景,甚至有时七八头江豚一同入镜,那浩浩荡荡的队伍,那欢快灵动的模样,让他真切地感受到江豚种群的变化与活力。

2024年,“五竹”发现了一头怀孕的江豚,虽然很遗憾未能记录到江豚生产的时刻,但并未让他太过失落,不久之后,他遇见了大小江豚同游的温馨场景。

如今在靖江,尤其是牧城公园附近,拍摄江豚的爱好者日益增多。

“五竹”很是享受这种氛围,因对江豚的热爱而相聚,大家分享着拍摄江豚的点点滴滴,交流着经验与心得。在这个小小的群体里,每一张江豚的照片,每一个拍摄背后的故事,都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人们对江豚的热情,为江豚的宣传保护默默地贡献着力量。

“五竹”与江豚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在他的镜头里,江豚不再仅仅是一种珍稀的水生动物,而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象征。

希望通过努力,让江豚成为家乡的一张生态名片

2024年11月30日晚,刚下班的朱建军第一时间查询明日天气。当看到手机上显示“12月1日,晴”后,他开心极了——这个休息日不下雨,他可以有大半天时间蹲守江豚,希望这次能拍到“微笑天使”。

朱建军是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的一名政治老师,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自从2018年8月有了人生第一台单反相机后,他就痴迷上了摄影,一有空就往长江边跑,一开始是拍风景和鸟儿。5年前,他爱上了“追豚”。

“追豚”一年后,终于拍到了

“有一次,我在媒体上看到,有人拍到了江豚。激发了我的兴趣,之后就常常到江堤上蹲守。”朱建军一到休息日,就背着相机、拿着望远镜,沿着江堤在花海到牧城公园之间的江面上寻找江豚。很长一段时间,江豚没看着,跃出水面的鱼倒是看到不少。他心里想,“十年禁渔”的成效的确明显,长江的水变清了,鱼变多了,江豚的生存环境自然变好了,他坚信拍到江豚是迟早的事。

朱建军开始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了解江豚的生活习性,并向当地老人请教。老人告诉他,江豚往往在下雨前风浪大、气压低的时候比较活跃,江豚结伴畅游,所以有“江豚拜风”的说法。长江里江豚很多的时候,江豚还会把小船拱翻。

朱建军开始看天“追豚”。2021年梅雨季节的一个下午,天气闷热,大雨将至,江面上灰蒙蒙的。朱建军刚到江边不久,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幕出现了,江面上三四个黑点上下翻腾,快速地向江阴大桥方向游动。江豚来了,他赶紧架起相机,想拍下精彩的一幕,只可惜离得太远,天气不好,照片和视频效果都不理想,但这是首次拍到江豚,他兴奋了好几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朱建军和江豚遇见的次数越来越多,也结识了一群同样热爱“追豚”的摄影爱好者。

2024年暑假,迎来“大丰收”

2024年年初,朱建军和长江靖江段江豚调查队联系上了,得以登上他们的考察船,到江面上寻找江豚。或许遇见江豚真的需要运气和缘分,朱建军第一次跟船“追豚”空手而归。考察队每个季度来一个星期左右,好不容易凑巧能利用周末时间跟他们上船,最后事与愿违,那种懊恼的心情别提多难受了。

暑假终于来了,再也不用等周末,只要考察队来,朱建军就可以全程跟拍了。2024年暑假,朱建军遇见江豚的次数比过去几年的都多,真是应了那句摄影圈的经典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但是在船上拍摄和在岸上完全不同,长焦镜头反而是用不上的,因为很多时候江豚就在眼前,它们时而成群结队在水面翻腾,时而分散开围绕某个区域转圈,很难判断下一秒它们会在哪个位置出现,所以要抓拍到精彩的镜头很难,这时候反而用广角镜头录视频更能拍到令人震撼的群体画面。朱建军拍摄的一段6头江豚同框的视频被媒体采用,让他激动了好一阵子。

共护长江生态走进“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朱建军把宣传、保护江豚的行动拓展到了学校,延伸到了课堂。他把拍摄的江豚视频资料作为教学情境,组织语文、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开展联合教研,挖掘长江江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实现江豚教育资源的新开发,也为育人方式多样化提供助力。他还带领学生社团到江边开展宣传、观测、拍摄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意义,激励他们积极投身到保护生态环境、关爱长江江豚的行动中去。

繁忙的航道,欢腾的江豚,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绝美画面。因为拍摄江豚,朱建军的社交媒体账号获得了不少点赞。他希望通过“追豚”者的努力,让江豚成为家乡的一张生态名片,让全社会参与长江大保护,共护美好生态环境。

每按一次快门,就是一次与江豚倾心的交流

摄影师翟彬与江豚的故事,始于2022年,一次采风偶然拍到了江豚,从此就“魂牵梦绕”。自那以后,江豚便成了他拍摄的主角。

每一次拍摄,都是一场精心筹备的约会。想要拍摄到江豚,等待是必修课,他常常在江边一待就是3小时。

江豚追食刀鱼。   翟彬摄

长时间的拍摄,翟彬也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夏日里需等到早上7点之后,冬日里则要熬过早上8点的清冷,方能盼来江豚那俏皮的身影。而潮水低落之际,更是他与江豚相逢的绝佳时刻。于是,他便在此刻,举目向天,让无人机成为他的眼睛,去追寻江豚的踪迹。

“2023年8月,我第一次清楚地拍摄到江豚的样貌。”翟彬说,那一刻,他仿佛触摸到了长江生命跃动的脉搏。他深知,照片虽能定格刹那的惊艳,却难以传达江豚在水中灵动的神韵。于是,无人机成了他的得力助手,用视频记录下江豚的每一次嬉戏、每一回逐浪。

2024年9月,翟彬的无人机清晰地拍摄下3头江豚的身姿,年幼的江豚紧追刀鱼,刀鱼在水中左突右闪,江豚则上下翻腾,时而潜泳突袭,时而仰泳迂回,直至3分多钟后成功将刀鱼擒获,而后潇洒深潜。翟彬推测,这或许是江豚一家三口的默契协作,两头成年江豚在侧默默守护,助力幼豚习得生存技能。这段珍贵的影像一经网络传播,瞬间点燃了大众对江豚的热情,全平台播放量达一千多万次。

怀孕的江豚妈妈携幼豚畅游长江靖江段的画面,更是“引爆”网络,让网友们直呼“稀奇”“活久见”,感叹“江豚真的很爱靖江”。

翟彬的脚步从未停歇。每个周末,他都会如期奔赴长江新桥段的夹港汽渡航道。在那里,他多次见证江豚在航道间自在穿梭的身影。他敏锐地察觉到,江豚似乎偏爱在航道中央静候船只驶过,或许是借船只搅起的水流之力,让捕食变得更为轻松。

翟彬常说:“拍摄江豚是一件幸福的事,能如此近距离地与江豚对望,几乎每日都能见证它们的活泼与欢腾,在全国也不多见,江豚确实很喜爱靖江。”

近几年,翟彬明显感觉到长江的生态越来越好。小江豚越来越多,他也越发沉浸于江豚跃出水面时飞溅的水花,动容于江豚家族间的温情脉脉。每按一次快门,就是一次与江豚倾心的交流,聆听一次长江的心跳与呼吸。如今,翟彬依然得空就会奔赴长江边,让更多的心灵因江豚而柔软,唤起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江豚从任何角度看,始终是一个笑脸

“哗啦啦”,一头灰黑色的小江豚从江面中蹿出,摆动了一下尾巴……“咔嚓”一声,一台无人机的镜头悄悄地闪了一下光。

“拍到了,拍到了。”“还是用老王的这种方法拍照给力啊。”欢呼声中,人群围着连接无人机的大屏幕,七嘴八舌地讨论起了照片,而众人口中的“老王”是照片拍摄者王跃先。王跃先推了一下眼镜,心无旁骛地操纵着无人机控制器继续升空,寻找下一个拍摄目标。

王跃先年轻时在一家企业从事水下作业工作。他说,由于工作关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常在江面来往,不时看见江中有江豚出没。“当时我们都叫它‘江猪子’,黑黢黢的,那时江里有很多,不过后来因为一些原因消失了,现在又看见啦。”王跃先感慨地说,没想到几十年后,记忆中的画面和现实重合了。

在生态环境日趋向好的今天,王跃先他们偶遇江豚已不再是奢望。王跃先和一群摄影爱好者以江豚为媒介结缘,吹响追豚“集结号”,只要天气允许,在江边蹲守拍摄江豚,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王跃先在江边拍摄江豚。

“一开始以为容易,后来发现,哪有那么简单就能拍到。”王跃先说,最初是跟随长江江豚调查队在船上拍摄,由于江面波浪起伏,拍摄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换守株待“豚”的方法——人在长江岸边,放好三脚架、架好相机,调整好角度,开始守候。由于经验不足,只凭目视的话,江豚从出现到潜入水中只有短短几秒钟,即使第一时间按下快门,也很容易错过最佳镜头。

“江豚可不等你,只能你追它。”王跃先说,在苦思冥想之际,有人提议,不如用拍鸟的设备拍摄江豚。一语惊醒梦中人,自己平时也是鸟类摄影爱好者,鸟的运动速度比江豚更快,何不就此试试?在多次尝试之后,王跃先最终采用望远镜锁定、无人机拍录、即时回传大屏幕的组合方式拍摄。至此,一张张精彩绝伦的江豚照片诞生。

“江豚是长江生态的食物链顶端物种,只要它数量增多,就说明长江里的生态物种在不断恢复和丰富。我觉得,拍江豚最大的贡献,就是能够为江豚的科学研究方面补充一些资料。”长期以来,王跃先拍摄的江豚照片数不胜数,还有不少照片被长江靖江段江豚调查队作为资料研究。

“所有的照片里,江豚从任何角度看,始终是一个笑脸,我们要保护好这一‘微笑天使’,保护江豚,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王跃先说。

和江豚“约会”,交织着甜蜜和伤感

长江靖江段江豚的身影,靖江市融媒体中心的拍摄小组一直步步紧“追”。2021年,受靖江生态环境局委托,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组建的长江江豚调查队来到长江靖江段,进行江豚种群数量的摸底调查。得到消息的记者也登上了考察船,和专家一起追寻“水中大熊猫”的踪迹。

幸运的是,第一次登上考察船的拍摄小组就发现了江豚的身影。远处,江波浩渺,一个灰黑色的身影跃出水面,极快、极丝滑,整个过程仅有一秒钟左右,来不及反应和拍摄,它就已经消失。

专家介绍了拍摄江豚的技巧,两个字,预判。发现江豚的身影后,镜头要立即顺着它游动的方向移动寻找。拍摄的记者早已练就了“波澜不惊”和“一触即发”的本领,每当“有了有了”的声音响起,压抑着喜悦的心情,身体本能反应,端机器、调焦距、算距离……一气呵成。

第一次登船就记录到江豚的影像,向观众和读者传递了一个信息,长江靖江段有江豚出没。靖江正通过科学调查,为长江江豚种群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调查团队每季度来靖江一次,拍摄小组也和江豚开始了光影“约会”。2023年4月的一天,调查队突然运气“爆棚”。

这次,考察船刚驶出码头,就观测到了江豚的踪迹。而且是两群江豚同时出现在了船的左边和右边,让人目不暇接。专家说,经过前期30多次的观测推断,发现靖江段生活着两大江豚家族,数量在30头左右。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十年禁渔”政策的落地,长江生态环境全面修复,靖江段水质和渔业资源大幅提升,江豚选择在靖江安了家。

拍摄小组和江豚的“约会”继续着,每季度一次,风雨无阻。

靖江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网络直播,市民可手机上观豚。

有时候,很幸运,一出船,就能遇到江豚戏水;有时候,很焦灼,船行4个多小时,一无所获;有时候,风很大,吹得船头的旗帜猎猎作响;有时候,冰雪交织,大家踏着结冰的阶梯登船,吹着刺骨的江风时都说,这不是在长江上,而是在北极科考。

常年的“约会”,拍摄小组认识了不少江豚。有匆忙赶路的,只在水面匆匆冒个头,便潜水远去,消失无踪;有胆子大的,在离江岸50多米的江面欢跃觅食;有不怕冷的,它们在雨雪天气高高跳出江面,好像在迎接天空飘来的一片片雪花;还有母子豚,豚妈妈和豚宝宝在江涛中嬉戏。

与江豚的“约会”除了欣喜外,有时还有苦涩。根据影像记录,靖江段出现了3个可识别个体,分别获名TJ-1、TJ-2、TJ-3。1号颈部有个勒痕;2号眼部有两个孔洞;3号背部凹凸不平。专家说,这些标记实际上是都江豚的受伤部位,看着令人心痛。在大家的呼吁下,现在,每一艘经过靖江段的轮船都会接到这样一条短信:“您的船只已进入长江江豚活动重点区域,请您减慢航速,共同守护长江江豚,保护长江生态。”

和江豚的“约会”,交织着甜蜜和伤感,也有着感动和欣慰。

大家记录了巡江护渔队的成员的身影,他们都是“洗脚上岸”的渔民,从过去“靠江吃江”,到如今“守江护江”;记录了调查队每一位成员的辛苦,他们调查、分析,只为揭示江豚在野外的生存秘密;还有很多热心的拍客和志愿者,大家一起“追豚”,拍摄下了很多江豚影像。

通过拍摄小组的创作,《靖江长江岸线“不开发区”江豚安居》《长江江豚有了“靖江序列”》《冬季野外考察 调查队7天4遇江豚》《江豚迎雪 长江江豚调查队记录珍贵瞬间》《长江靖江段江豚组团“春游”》等全媒体报道获得央视、人民网、江苏卫视、新华日报等媒体关注。央视《最美自驾路》在靖江追到了江豚。靖江段的江豚成为全网“团宠”,生动呈现长江大保护的成果,也悄悄游进了更多人的心里。

水清岸绿“豚”先知,靖江江豚吹浪跃。靖江市融媒体中心江豚拍摄小组和江豚的“约会”是守护之约、生态之约、美丽之约。大家也将继续追寻,继续讲述,继续记录……


责编:齐 敏
审签:韩天运、王敏啟
监制:常静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