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2025年中央财政继续通过定额补助支持部分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央财政的支持将再次为城市更新提速增效提供强大的助力。 从2024年起,中央财政就开始支持部分城市开展城市更新示范工作。2025年与去年相比,补助标准保持一致,补助范围扩大至不超过20座城市,支持大城市及以上城市,主要向超大特大城市以及黄河、珠江等重点流域沿线大城市倾斜,意味着城市更新政策将惠及更多人口。补助资金的使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宽,支持城市更新的样板项目建设和机制建设两个方向,其中还将通过加强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向提振消费方面发力。 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范围广、周期长、任务复杂,需协调多元利益相关方,涉及的工作量和资金投入非常庞大。此前,由于地方资金短缺,加上专项债资金平衡的硬性要求,以及地方各部门协作存在障碍,导致城市更新工作进展低于预期。而随着《通知》的发布,中央财政资金如同“及时雨”,将带动有关地方以结构性投资扩大有效需求。 对于动辄几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项目,中央财政的补助金额虽然无法做到全覆盖,却能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吸引和汇集多方资金共同参与城市更新,从而打破城市更新运营项目融资难的现状。尤其是本次政策将支持对象聚焦于大城市及以上城市,特别是向超大特大城市及重点流域城市倾斜,将资源向关键节点集中,更能产生撬动全局的杠杆效应。 超大特大城市及重点流域沿线城市,集中呈现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这些地方的“城市病”既有普遍性,又因区位特征形成独特挑战。 在超大特大城市,空间超载与系统脆弱性并存。基础设施老化与人口集聚带来双重压力,地下管网超期服役造成水资源大量流失,交通拥堵顽疾抬升了经济运行成本,某项基础设施一旦停摆就可能对整个产业链造成直接冲击。 在重点流域城市,生态约束与发展诉求激烈碰撞。黄河流域重点城市中,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污水收集率低的问题仍然普遍。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虽然经济发达,但仍有部分工业园区未实现雨污分流,威胁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水质安全。 中央财政的定向支持,为城市安全底线进行战略性托底,以精准施策防范系统性风险。样板项目与机制建设并重的支持方向,将城市更新重点从物理空间的硬件改造升级为系统创新,可以破解产权分割、收益分配等制度性梗阻,有助于各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既能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更有助于培育市场化可持续更新机制,推动城市更新从“输血式改造”转向“造血式发展”。 城市更新不仅能补上群众急难愁盼的公共设施短板,而且将带动更大体量的市场投资和消费。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为扩大内需提供重要动力,将城市更新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如规划智慧管网、建设新能源充电桩等,或将培育经济增长的新支点。 可见,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既是以经济手段稳投资、惠民生的精准施策,更是以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深层逻辑破解城市发展深层矛盾、重构城市发展模式的制度创新。无论是从民生角度还是从安全维度来看,抑或是从经济效率上看,城市更新都已从“发展选项”变为关乎生存的“必答题”。 对此,有关各地方要准确把握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政策导向和具体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财政计划,明确城市更新的重点任务和优先领域,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结合本地实际和地域特色制定差异化的更新方案,避免“千城一面”的改造误区,使城市更新真正成为传承文化、激活特色的契机。同时,注重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以及产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项目,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在城市更新整体解决方案中创造新的市场机遇。 在超大特大城市,每公里智慧管网的延伸都在筑牢安全底线;在重点流域城市,每座污水处理厂的升级都在守护绿水青山;在历史街区,每处微更新的实施都在延续文化根脉。这些改变,将惠及数亿市民的福祉,勾勒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理想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