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安徽省亳州市,广袤的田野间,绿油油的麦苗随风轻摆,金黄的油菜花竞相绽放。曾经是农村黑臭水体的小池塘、大水沟,经过生态环境部门的治理,成功化身为绿野小花园,水清岸绿花香,让春天更美。
图为梅城洪仙庙水体治理前(上)和治理后(下)对比图。 利辛县孙集镇刘营村:黑臭池塘变绿野小花园 走进利辛县孙集镇刘营村塘,正午的阳光虽有些热,但仍有三三两两的村民沿着河塘休闲散步。村民刘经然说,“每天都有很多村民来这边散步、健身,特别是傍晚,人很多,一群人在这个广场上跳广场舞。” 刘营村塘位于刘营社区,由村内5个连片池塘组成,水域面积约为3.3万平方米。这里,曾经因周边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垃圾、秸秆乱堆放,导致水体水质黑臭。如今,这片黑臭的池塘已变身“绿野仙踪刘老营生态景区”,成为村民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过去,这里的水又脏又臭,夏天蚊蝇乱飞,根本没人愿意靠近。”刘营村村民李要珍告诉记者,“现在好了,经过治理,水清了,岸绿了,木栈道、凉亭、小花园都有了,我们没事就来这走走,心情都舒畅多了。” 利辛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马连清介绍说,刘营村塘的治理遵循了“生态经济赋能、释放生态红利”的理念,实施了一系列治理举措。在人口密集区域,建设了约600米污水管网和1座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偏远居民则通过改厕实现生活污水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同时,对池塘进行水系贯通修复,清理淤泥1.6万立方米,修复岸线1000米,还种植了鸢尾、再力花等水生植物,投放0.9万尾鱼苗。 不仅如此,刘营村还充分挖掘生态价值。以“和善”文化为主题,将5个池塘命名为“五和湖”,开发滨水景观路线、露营广场等旅游项目,成为市县近郊游的热门景区,每周接待游客近1000人次,在带动附近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谯城区十河镇梅城村:河塘换新貌 清水绕农家 在谯城区十河镇梅城村,梅城洪仙庙沟渠的治理成效同样令人瞩目。 治理前,梅城洪仙庙沟渠是村民的“心头患”。这里居民高度聚集,因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加之沟渠长期未清淤,底泥淤积,让这里气味刺鼻、垃圾漂浮,严重影响了周边村民的生活质量。治理后,这里已变成水清岸绿、生物多样的生态廊道。 “我们结合梅城村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系统化、全面化、经济化、资源化的治理原则。”谯城区生态环境分局水土股负责人孙邦永向记者介绍道,“我们采用集中式与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模式。在村民集中居住区,新建分流制污水管网,污水经集中式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排入芦草沟,为梅城洪仙庙沟渠补水,村庄边缘零散住户则采用小三格+资源化利用的方式,污水经预处理后用于灌溉小菜园、小果园。” 值得一提的是,在治理过程中,谯城区还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逐户确定污水收集处理方案,确保农污治理理念的顺利推进。 “以前这里臭气熏天,我们都不敢靠近。”梅城村村民童建设感慨地说,“现在好了,水清了,空气也新鲜了,没事沿河走走,看着家门口的环境变好,非常开心。” 据了解,2021年以来,亳州市累计纳入清单管理的农村黑臭水体1802条。面对巨大压力和紧迫形势,亳州市坚持以“精准查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标本兼治、以用促治”为原则,主动作为,创新攻坚,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效果的“亳州经验”。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清单内农村黑臭水体已累计完成治理1158条,完成率达64.3%,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目标。 通过实地探访,记者也切实感受到了亳州市在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从利辛县孙集镇刘营村塘的生态经济赋能,到谯城区十河镇梅城村的系统化治理,亳州市通过创新治理模式,将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相结合,不仅让乡村水更清、景更美,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让广大村民共享生态红利。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