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近日公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1—3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总体来看,第一季度,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1.0%,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7%,同比持平。 但从全国各地情况来看,第一季度,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的前30名和相对较差处于后30名,与往年同期相比出现了一定的变化。都有哪些变化?背后又有何原因? 广西“好水”占比创新高,吐鲁番改善明显 先从今年第一季度跻身前30名的城市来看,广西壮族自治区占10席,在全国所有省份中排名第一,占据了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好水”的三分之一;贵州省占4席,在所有省份中排名第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云南省各占3席,在所有省份中排名并列第三。 广西水环境质量持续领跑全国,离不开广西多管齐下、持续发力的综合治理。 在政策引领与规划落实方面,广西印发年度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完成《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和《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评估工作,加快部署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任务。 在重点流域治理与饮用水水源保护上,广西直面重点流域突出环境问题,通过成立重点流域指挥部统筹协调、组织专家技术团队开展技术帮扶、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加大督导力度定期开展水质分析等举措,使曾经污染严重的南流江、九洲江、钦江等河流水质得到显著改善。稳步推进入河污染物排放管控,规范新改扩建排污口设置审批、优化审批流程,完成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诸河等干流及支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针对工业园区的污水治理难题,建立健全工业集聚区和化工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日超标预警机制,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处理超标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黄颖表示:“广西这几年在深化跨区域协作方面不遗余力,与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四省开展省际河湖联合巡查,携手推进湘江、万峰湖、鹤地水库等跨界河湖库保护治理。实施第二轮右江、漓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推动签订第四轮粤桂九洲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共同守护流域水生态水环境。” 从排名数据显示,与2024年同期相比,2025年第一季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处于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第一名。 这是吐鲁番市进入全国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前30名以来,首次名列第一名,比去年同期相比提升了20名。 对于资源型缺水的城市而言,近年来,吐鲁番不断加强水质目标管理,提升重要水源地水质监测自动化水平,建成3个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自动站验收并投入使用。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强城镇(园区)污水处理厂环境监管。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推进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标落实,健全水污染事件协调联动处置机制。同时,全市制定白杨河向艾丁湖生态输水方案,通过疏通延长输水通道和“脉冲式”精准输水,通过总量控制和多项补水措施,水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艾丁湖湿地供水得到保障,艾丁湖水域面积呈现出恢复增长趋势,湿地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无论是长期稳居前列的城市,还是排名显著提升的地区,水质榜单如同生态治理的“体检单”。水质改善绝非一劳永逸,唯有将短期攻坚转化为制度优势,将技术手段升级为治理效能,才能真正实现“长制久清”,保住“好水”。 山东多地水环境质量下滑明显 今年第一季度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后30名城市中,山东省9个城市进入后30名,与2024年同期相比,菏泽市、青岛市、泰安市、日照市、德州市、济宁市进入其中。 记者注意到,去年年末,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济南、枣庄、东营、济宁、泰安、德州6市开展第三轮第四批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督察反馈意见中,督察组指出了各地水污染防治的问题。 例如督察组指出济宁市水污染防治存在短板。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长期超负荷运行、汛期进水大幅增加;主城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不足,个别处理厂日常满负荷、汛期超负荷运行,有的污水处理厂虽已完成提标改造,但不能稳定达到改造标准;黑臭水体排查整治不深入,仍存在水体返黑返臭问题。 督察组指出泰安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还需加强。城市建成区污水直排、雨污混排问题突出,排查整改进度缓慢。部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不到位,存在曝气设施运行不正常、冲洗废水直接外排、污泥未按要求处理等问题。 督察组指出德州市水污染防治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承接处理工业废水,相关论证评估工作不足。个别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和提标改造工作进展缓慢,临时处理措施不到位。部分县(市、区)只注重雨污主管网建设,污水收集不到位。人工湿地建设运维问题较多,个别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率低。 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山东省作为黄河流域唯一河海交汇区,多地的督察反馈意见均指出城市水环境的问题,这与全省产业结构偏重、治理体系不完善、区域协同不足等存在一定的联系,各地亟需在雨污分流改造、水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加大攻坚力气,着力破解水环境质量根本改善难题。 针对水环境质量下滑明显的严峻形势,各地必须围绕不达标断面强化水环境日常管理;针对频繁出现超标的断面“挂牌”督办、重点治理,坚决遏制区域水污染反弹趋势。同时,要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确保携手推动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